北三县并轨北京副中心,协而不同也是一大步

宋馥李2020-03-20 14:35

宋馥李/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京津冀协同发展质量,只要看看通州和北三县的融合进程就知道了。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表明,顶层设计的宏观之手,正式介入到通州与“北三县”的融合之中。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并分步推进的6年来,通州与北三县这块“飞地”的融合,终于进入实操,让这个话题不再暧昧、不再是没有根据的遥望。

“阡陌相通、鸡犬相闻”的两块土地,真的打破了一亩三分地儿的思维吗?睡在北京旁边的北三县,心情复杂,泪眼朦胧。从不协不同,到协而不同,再到协同一体,这牵动人心的历史进程,走到了哪一步?

纵观发改委的这份规划文件,表明两地推进到了“协而不同”的阶段,听起来并不完美,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两地终于要用一张图来作战了,虽然队伍分属两个体系,但从亲切友好地“握手”和“交谈”,进入到了有明确的作战部署、接受统一指挥的阶段,其历史意义殊为宝贵。

这块夹在京津两市之间的“飞地”,大抵是要落下来了。

协同一小步

《规划》范围的这块地,范围包括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国土总面积2164平方公里。它被整体描述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长期以来,让北三县面临着尴尬的困局:职住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下水超采严重、跨界交通问题突出、产业发展结构失衡。尤其是公共服务,两地在教育和医疗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设施标准,存在明显的、巨大的落差。

行政壁垒的森严和不可逾越,是中国治理体系中一道艰深的命题。所谓“谁的一亩三分地儿”,行政区划一旦成就,根植其上的行政体系就像大树的根系,牢牢把控着每一寸土地。从省市到县乡,根系伸向了每一个街道和村组,也自然决定了公共服务属性。

即便是近在咫尺的一块地,只要不同属于一个根系,就不在一个体系之中,要共同分享同一个空间的营养,何其难哉?断头路那么多,土政策那么多。当你办理人口迁移、跨区域经商,常常遭遇有形无形的牵绊。

由此来审看《规划》的要义,它仿佛在两个行政体系上,加诸了一个统一的发展纲领,建置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所以,可将其称之为“协而不同”。其目的不是让两地完全无差别,而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缩小鸿沟,形成梯次,进而消弭目前的断崖。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将北三县完全划入北京,似乎才是最理想的方案。这在之前的数次文件和纲要中,已经被摒弃。尊重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规划》提出的折中方案,无疑更符合现行行政区划的实际。

例如,创新的人口人才管理政策这样设计:通州区严格执行北京市人口积分落户制度,河北省实施北三县户籍制度单列管理。

所以,《规划》明确要求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逐步缩小两地公共服务落差。统一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北三县医保、养老、工资、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

融合一大步

梦想照进现实。《规划》来了,它相当于治理体系的“车同轨、书同文”,用于消除“各说各话,各自为战”的治理惯性,它或许是协而不同的一小步,却是两地融合的大一步。

此次《规划》明确提出,将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除了城际铁路外,还将用区域轨道快线服务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中心城区的中长距离轨道联系。

6年前,燕郊的“排队老爹”曾经引发一阵唏嘘,从三河市燕郊镇到北京的早班公交车,一个可以打盹儿的座位,是那么的宝贵,竟让白发老人们为子女们排队占位。

跨省上班苦啊!但不跨省行吗?

北三县这块飞地可以安居,却不能乐业。巨大的产业空白,让这块土地处于畸形的发展路径中。人们哀叹,何时能缩短这段征程,夺回失去的睡眠。

《规划》让这个愿望有了盼头。人总是会和相邻相近的地方,产生更多的经济往来,产业的外溢和转移,总是会沿着城市边界实现扩张,这是颠扑不灭的经济地理规律。

基于利益考量,各自为战和协同作战均有其正当性,当协同作战的效益超过各自为战时,协同就势在必行。随着北京的行政中心搬迁到通州,围绕副中心,将形成一个新的都市圈,这个都市圈产生的辐射力,当然会冲破通州和北三县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

北京市政府的办公大楼,距离燕郊镇不过十余公里,车程只有十几分钟,可以说,北京的行政中心与北三县已经近在咫尺,已经同处一个都市圈,北京再也不能忽视眼皮底下这片土壤,副中心要建成一流的国家化城市,利用北三县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无法回避的课题。

而对于北三县,拥抱北京的热望,已经燃烧了太久太久,已经楼宇林立的大城小镇,如何在北京的辅翼之下,获得新的发展生机,摆脱睡城的困扰,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更急不可待。

在《规划》的顶层设计之后,北三县的公共服务短板需要尽快补足,一方面,这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新的商机,公共服务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建成之后的服务运营,早已介入到该区域的企业,无疑具有先声夺人的竞争优势。

《规划》还提到,要依托京哈、京沈两条区域交通廊道,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实际上,这是对市场形成的产业格局的一种确认和整合。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北三县的产业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掣肘,但地缘优势仍给了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

那么,在《规划》的框架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州区将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进行布局,北三县地区则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与通州区的产业协同。

在产业规划中差异化布局,有所侧重,形成互补。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作为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可以畅通无阻地将一些产业布局在北三县,利用其空间优势来扩大再生产,打造影视文化、总部商务、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

那些新近涌入北三县的国企,诸如央企中冶集团,北京市属国企京投集团,还有早已布局此处的民营企业华夏幸福、荣盛发展,都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可以紧紧抓住这轮红利,为公共服务提升底定基础,为产业落地生根铺开摊子。

当产业来到这块飞地,通州和北三县会焕然一新,在京津冀城市群内变得厚重起来,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

到那时,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才算进入了收获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