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逛吃,唤醒消费谨记公平入场

宋馥李2020-03-20 14:54

宋馥李/文 3月17日,重庆市副市长李波走进一家火锅店,扫“渝康码”、测量体温、手部消毒,在完成店家的规定动作后,点了满满一桌菜。自称两个多月没吃火锅的李市长,在摄像机镜头面前畅快地饕餮。

这当然是一场秀,秀得好!

新冠疫情下,重现金流的餐饮行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寒冬”。无数个餐饮企业,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作为吸纳就业的重镇,餐饮业一直居功阙伟。即便是一家只摆五张桌子的小餐厅,也牵系着至少数十个家庭的生计。

让生活如常,让城市回血,需要让餐厅老板们重新开张,让各行各业的商户们尽快回到原有轨道上。

不过,现实原比愿景要复杂。一个城市,可以突然按下stop键;但是否也有一个power键,可以即刻重启? 答案是NO!

在疫情可防可控的情况下,让生活如常,消费回归,显然需要系统操作的组合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们的恐慌心理不会瞬间消除,经济社会的齿轮需要相互咬合,才能慢慢热身,缓缓激活。

所以,李波市长的带头消费,是一股清流,为山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开了一个好头。其背后,是重庆市以提振消费所做的系统解决方案,鼓励市民吃一碗小面、涮一次火锅、享一回美容美发、逛一次商圈商场、泡一次书店……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曾让餐饮业收到重击。彼时,央视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关注到了香港淘大花园——非典疫情的重灾区。

解除隔离后的第二天,住在淘大花园的一家人就到餐厅用早茶。面对镜头,一位叫做谢月华的女士说:不怕(疫情),因为我们知道经济也很差了,没有人出外消费,也没有人出外去吃饭,那么香港就不得了了。我就是要告诉大家,没什么大不了,一切如常就可以了。

走出家门,恢复信心。此时此刻的中国城市,需要李波市长,也需要谢月华女士。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手段,来聪明地防控疫情,扫码、测温、洗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因噎废食,困坐愁城。

本周,中国多个城市,已经密集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南京和杭州发放消费券,通过普及健康码的方式,鼓励市民多多消费。

成都市则出台了多条人性化的措施,允许商贩在居民区开辟临时占道摊点,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等。

说到底,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只有百业兴旺,才能经济繁荣。

当前,疫情在全球爆发的情况下,防范境外输入的形势不容乐观,冀望病毒一夜之间灭迹并不现实。那么,在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找到数字化的解决方法,唤醒城市的烟火气。

我们注意到,疫情之下,一些生活服务类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被推上了防控的历史前台。数百万个外卖小哥,成了城市摆渡人。而数字化的生活服务平台,也籍由此次疫情,获得了更有社会意义的商业图景。

外卖小哥背后的数字化生存,是城市应急和商业扩张的双重收获,作为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值得向全世界推广。我们应该助长这种商业力量的崛起,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疫情之下的另一种生机。

但要注意的是,在数字化重塑逛吃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一些不良倾向。当前,这种倾向已然出现,南京的消费券发放,以支付宝为单一支付通道,近期广西的三月三•暖心生活节,也宣布只拥抱支付宝。

数字化是一场商家和消费者的集体进阶,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们,更有利于唤醒全民消费,也更有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先入者更不应该占山为王,人为设置鸿沟,借此取得市场独占地位。

而我们城市管理者,在鼓励数字化消费的同时,也一定要维持公平和透明的市场准入准则,让每一个商家,都可以平等获得数字化商机,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获得平等的数字化消费。

数字逛吃,公平准入。这一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也能做得更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