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另类出行:为了不挤公交,我买了电动自行车

王海宣2020-03-20 23:0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海宣 经过一个月的骑行后,小白觉得骑着自己那辆时速最高15公里/小时的粉色电动自行车去上班,比挤公交车舒服多了。“现在坐公交车的人已经不少了,几乎没有座位。”她表示,“疫情结束后,我可能也会骑电动车去上班。”

今年2月14日,趁着商家搞活动,小白买下了一款售价1999元的某国产品牌电动自行车。平时,她都是搭乘公交车去公司。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公交车上因乘客较多,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并不再是合适的出行方式。再者,由于公司距离自己租的房子将近8公里,小白认为改骑电动自行车最合适。

下单一个星期后,一个长约1.8米、宽约0.5米长的大箱子被送到了。为了方便运输,电动自行车的车把是分离的,经过简单组装后,便可以使用。“也算是有自己的车了,哈哈。”小白把组装电动车自行车的视频上传到了视频网站。“买个电动车也这么开心?”面对网友这样的评论,她回复:“为什么不呢?”

电动自行车受热捧

疫情期间,平时看似不起眼的电动自行车,显示出了多重优势。首先,比起坐公交车、地铁,电动自行车大大减少了人员接触。“在买电动车之前我都是打车,但是打车是否比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更安全呢?没人能给出答案。”小白认为。早在2月份,为了防止出行中病毒交叉感染,一些疾控专家、权威媒体均建议步行或骑车出行。

比起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节省体力,又不需要太繁琐的上牌手续。根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规定,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实行产品目录制度。在目录内的电动自行车,只需拿着合格证、发票、购买方的身份证,便可登记上牌,之后便可上道路行驶。而买摩托车需要增驾D照或E照,整个上牌过程也更加繁琐,不适合大多数人骑行。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比较便宜,这款基本款电动车当时打完折是1999元。我打车两个月也是这个数目,算下来还是买辆电动车更划算。”小白算了这样一笔账。这辆电动自行车的续航是40公里,两天充一回电就行。对于没有私家车的北漂们来说,这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实际上,疫情期间不少人都有类似小白这样的想法。最早,小白考虑到物件体积较大,运输不太方便,她向附件的电动车门店进行了咨询。“我了解你们的情况,这几天有几个年轻人打电话过来,也是想要买辆车子上下班用。不过,我们现在还没开门。”老板告诉她。

小白所在小组的几位同事也在尝试更安全的出行方式。其中一位同事返京后立马就买了辆电动车,比她更早下手。有2位同事住在公司附近,2站公交站的路程,疫情期间改为步行上班。

或仅是短期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在2015年便均已超过3000万辆,同一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460万辆。小白的老家河南省,是电动自行车消费大省。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均在众多省份中居于前列。这次疫情,让她再次用上了这个无比熟悉的交通工具。

17年前的“非典”疫情期间,电动自行车销量经历了一次快速增长。2003年,电动自行车全国销量为490万辆,较上年同比增长208%,这也是2000年以来,销量同比增幅最大的一年。行业从业者迅猛增加,规模性生产企业达到1000多家。不过,自2017年以来,电动自行车销量近几年处于下滑趋势。

此次疫情是否会引发电动自行车的又一轮消费高潮?有有专家指出,疫情对电动自行车销量提升的影响只是短期的,由于电动自行车行业本身已处于调整阶段,加上“新国标”的影响,疫情结束后电动自行车市场增幅会回落。

据了解,2018年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的整车重量不得大于55kg,之后各家厂商陆续推出轻量化的锂电池车型。目前,不少电动自行车品牌正在推脱低端的产品形象,推出售价更高、更具设计感的锂电电动车。

中国老牌电动自行车制造商雅迪,2019年3月份发售雅迪G5,新车售价7999元,大概是传统中低端电动自行车的3倍。这款电动车的电池由传统的铅酸电池升级为松下18650型号锂电池,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曾使用过该型号的电池。此外,雅迪邀请演员范·迪塞尔来为新产品代言。范·迪塞尔是赛车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主演之一,有着不错的知名度,这一系列举措,也可以看出雅迪进军高端化的决心。

成立于2014年的小牛电动,一开始便推出具有设计感、强调性能的锂电电动车,瞄准都市年轻消费者。凭借精准的定位,这一移动出行领域的后来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日前,小牛电动公布的2019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小牛电动全年营收20.7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营收5.36亿元,全年营收同比增长40.5%,连续四季度实现盈利。

金融服务公司花旗此前在研报中预计,到2022年,锂电两轮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将达到44%,约为1500万台,而2017年该数据仅仅3%。近几年年销量一直在3000万辆左右浮动的电动车市场,或将迎来一轮洗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报道汽车产品、车企动态、上市公司运行状况。新闻线索邮箱wanghaixu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