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交大安泰陈宪:疫情大流行不会引发“大萧条”

李思2020-03-20 23:56

151

李思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全球市场剧烈波动。多国紧急出台政策稳定市场,以保护经济免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

进入3月以来,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超预期的扩散,全球市场出现前所未见的巨幅波动。不仅如此,沙特与俄罗斯之间发生原油价格战,国际油价巨幅下跌。受接连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影响,美股在6个交易日内3次熔断,巴西、加拿大等国股市也触发了熔断。3月16日美股熔断后,美国苹果公司股价跌幅达12.46%,公司市值蒸发1516亿美元(约1.06万亿人民币)。

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点数创下历史新高。3月16日,衡量投资者恐慌情绪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又称“华尔街恐慌指数“)大涨40%以上,破82点,创历史新高。

为保护经济免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降息政策。3月15日,美联储紧急降息100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0.25%;3月16日又降息25个基点;同时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当美联储紧急降息至0利率后,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韩国、越南、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约旦等多国央行都跟随美联储脚步宣布降息。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也表示,如果需要,欧洲央行仍保留进一步降息的选项。欧元集团主席森特诺也表示,如有需要,将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包括财政措施,来支撑经济增速和就业。

对新冠病毒疫情是否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预期,左右着全球市场的动向。就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话题,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陈宪。

陈宪认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虽然会带来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但并不会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或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经济衰退,即经济连续2个季度的负增长。疫情是非经济因素的短期冲击,尽管十分严重,但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不存在导致危机的根本性问题。

他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会大幅下降。根据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2月份的指标,一季度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比中国经济更加糟糕,这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

陈宪指出,疫情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冲击可能在今年一、二季度会比较明显,但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不会太大。尽管,对中国产业链的韧性比较有信心,陈宪认为仍要尽快让产业链恢复正常。因为一旦发生产业链转移或断裂,将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现在央行选择一定的窗口期,做降息降准的操作是有必要的。因为按照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现在大家反对的是大规模货币投放,而降息是一个市场行为。”陈宪建议,近期可以降息0.25%,全年可考虑降息1个百分点。

2020年1、2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5.4%和5.2%,如果全年CPI不能达到3%左右,就会发生负利率。陈宪预期CPI会继续逐步回调,现在不存在通胀预期。

此外,陈宪指出,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采取的短期复工复产等政策,对企业已经做得很到位。但要特别注意避免用短期政策来承担中长期的任务,短期政策最好只用来抑制波动、抑制下滑,不要用短期政策来刺激增长。

陈宪认为,中长期政策要做的,仍是关注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

|访谈|

经济观察报:就目前疫情发展及全球市场表现,此次疫情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

陈宪: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如何定义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第一,经济危机相当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类似上世纪的大萧条。萧条现在并没有一致标准,即负增长多少才算萧条。

比较悲观的预测倾向于会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大部分预测认为,尽管疫情对经济冲击很大,但不会发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尽管增长大幅度下降,但并不能认为全球经济萧条,发生了危机。

有一种说法,增长在负10%及以下,经济即进入萧条。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经济曾到过这个程度,但现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没有国家能够承受增长为负10%,尤其是几个主要经济体。

第二,经济学中衰退的技术标准是经济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比如,现在香港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个别国家也曾出现过经济衰退。现在讲经济衰退,通常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下行。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什么意义上谈危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增速下行代表的仍是经济在正增长,只是增速减缓。疫情后经济下行很快,短期可能硬着陆,增速从6%迅速到0,甚至为负。但这是突发的、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经济基本面没有大问题,加上应对有效,就会来得快去得也快。尽管冲击和影响很大,尚不至于酿成经济危机。

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由此可以推论一季度GDP为负增长。因为没有月度GDP统计,所以业内曾有一个说法,月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除2加3,即为月度的GDP增长。考虑到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大幅度提高,即便加1.5,1-2月份的GDP增速已为负值,-7%左右。3月份情况有较大好转,仍扭转不了负值。

即便如此,中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而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一个原因在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还可以,不至于差到在当下一些短期冲击下,马上陷入危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虽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仍在中高速增长。这些年,我们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新兴产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增长的下行。美国也是如此,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糟糕到暴发危机的程度,只不过现在碰到了黑天鹅。

黑天鹅事件有两个,除了新冠疫情,还有油价。油价也是一个非经济因素。作为原油输出国,沙特和俄罗斯都不愿意看到原油价格惨跌。政治的博弈会有解,很快会通过新的和谈或调解、两国都增加产量或其它解决方案。这些因素会很快发生变化。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和上世纪大萧条时的情况不一样。大萧条之所以持续5年才出现罗斯福新政,是因为此前的做法都是政府不干预。于是就在萧条中挣扎,等待市场自己慢慢恢复;到了崩溃边缘或者说已经崩溃,才有了新政的刺激。现在情况不同,当政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马上出台干预措施。

此外,现在和2008年金融危机也不一样。2008年,美国经济基本面确实出了大问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失调,而且对资本市场放弃监管。全球金融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

所以,即使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我仍倾向于认为,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现在中国以外的疫情相当于1月下旬的武汉,但最终会过去。一些国家疫情控制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更快,而且,它们有中国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经济观察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暴发将怎样影响中国经济?

陈宪:疫情仅在中国暴发的时候,从总量意义上来讲,出口就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出口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较小,但仍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便贡献小,一旦为负,即进出口变成赤字,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仍很大。

从结构上来讲,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产业链的问题,我认为这还要观察。当疫情逐渐转为输入型防控时,我们能够采取一种闭环,控制疫情在中国的二次蔓延。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人员从机场入境后,马上送到统一隔离点。在疫情不对我们本身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就可能更快复工复产复市,旅游、餐饮等完全关掉的行业也要尽快放开。

尤其是,中国很多原本在国际产业链中有很重要地位或对国际产业链有很大依赖的产业,要尽快恢复常态;否咋一旦真的发生产业链的转移、断裂,就会有较大影响。

同时,我非常同意中国产业链方面的韧性。以前讲中国产业链转移,指海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转移到国外,如东南亚等地。实践中确实有转移,但中国经济有大国效应,这样一种规模、完整的体系,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尽快结束疫情造成的这种非正常状态。

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冲击,可能在今年一、二季度会比较明显,但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确实对产业链产生影响,加上已有变化,如成本问题导致的产业链转移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确实会产生一定冲击。但我认为较大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取决于产业链怎样尽快恢复正常,怎样尽快在整个产业链上消除这种短期影响。

经济观察报:如果中国以外国家发生大规模的停工停产,会有怎样的影响?

陈宪: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仍需观察。

对于中国这次的疫情应对,总书记讲要针对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短板主要是应急反应滞后。但到了防控阶段,中国的体制优势、快速的对口帮助、集中的资源动员等就凸显出来,这在很多国家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会担心有些国家,虽然病例数量不是很大,但疫情延续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可能对全球经济、全球的产业链有比较大的影响。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下滑是确定无疑的。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增长都在3%多一点。疫情影响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滑到百分之一点几,甚至零点几。从增长角度看,全球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比中国经济更加糟糕。

如果全球产业链出现问题,我认为对中国来讲,有些是坏事,有些可能是好事。如果全球产业链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优势补位,这对于中国就是机会。我们不是幸灾乐祸,现在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像中国这么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中国找到新机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经济观察报:美国和英国降息会有什么影响?

陈宪:即使没有爆发新冠疫情,美国和英国最近没有降息,中国也提出在2020年会有2-3次的降准,可能将启动降息。

过去美国连续降息,中国没有动过,当然中国不是一定要跟进。我认为,现在央行选择一定的窗口期,做降息降准的操作是有必要的。因为按照中国现在的基准利率,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现在大家比较反对的量化宽松,是大规模的直接货币投放。而降准降息,尤其是降息则是市场化的操作。利率降了,谁去借钱,谁不去借钱,是一个市场选择。

现在有说法认为,A股变成避险资产,当然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很少。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人民币,利率在全球范围是比较高的,同时,其它主要货币的利率都很低,因此选择持有人民币的可能性和机会都很小。由于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开兑换,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发人民币债,规模还很小。

我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滞胀压力。官方之所以对降息比较保守,因为2020年1、2月份中国的CPI分别是5.4%和5.2%,CPI如果保持在这样的高位,降息就可能出现负利率。如果现在CPI按年3%,保持现在的利率水平,基本还没有负利率。很多年前我们曾有过负利率,现在如果把通货膨胀控制在3%,按照现在的利率水平,就还说得过去。

如果疫情得到控制住,CPI会继续往下走,因为现在整个经济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没有很高的CPI预期。也就是说,把现在5.4%、5.2%的CPI增速看做是短期的,采取适度降息是可以考虑的。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新基建?

陈宪:新基建这个提法是从扩大投资的角度来讲的。因为增长下行,最好的办法是扩大投资。新基建指现在讲的一些新基础设施,对应原来讲的基础设施——“铁工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

新基建对应的领域,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原来叫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第二,绿色基础设施,环境相关方面的基础设施;第三,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会看到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短板需要补齐。

现在讲的新基建,主要对应的是数字化基础设施。从投资角度看,我认为新基建还是短期增长下行压力下扩大投资的措施,要把投资放在某些特定领域。新基建的“新”主要还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是指加大新兴产业的“上游”,即新兴基础创业的投资,进而推动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有必要的。

经济观察报:应对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政府应该出台什么样的短期及中长期政策?

陈宪:在复工复产方面,我们现在采取的短期措施,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这些政策,应该说对企业做得很到位了。现在关键是企业自身怎么努力。但像旅游、航空、餐饮些行业冲击很大,接下来到底怎么办,现在还很难说。

我认为,政府在这段时间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有一定必要的,如刚刚讲到的降息。现在的关键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结合起来,避免用短期政策承担中长期的任务。即短期政策最好还是用来抑制波动、抑制下滑,不要用短期政策来刺激增长,这会带来很多后遗症。

我们过去的经验也是这样,当经济面临一个大问题需要调整时,往往会出现很多行政化的东西,我们需要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政策分开。

短期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不出现大规模破产倒闭,政府会出台很多措施,很多行政化的举措,我认为现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但中长期来看,政府在保障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仍要继续努力。一旦疫情结束,政府还是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这些方面,用这些方面的改进,而不是再以启动过度刺激的方式,来对冲增长的下行。目前来看,政府确实没有打算用大规模刺激来对冲增长下行。

所以,我们关注的还是上述营商环境等问题,中长期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让民间的动力、市场的力量起作用,思考怎样通过这次疫情能够变得更好,使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在疫情结束后能够快速恢复,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