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 | 爱立信中国总裁赵钧陶:疫情过后如何保持中国作为世界供应链中心节点的定位?

沈建缘2020-04-13 14:24

沈建缘/文 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让扎根中国127年的瑞典移动通信设备厂商爱立信重新审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节点的地位和价值。

日前,爱立信中国总裁赵钧陶表示,“在疫情之前,中国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的节点。而疫情的发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中国的地位如此重要。”

1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目前,爱立信在中国有11000名员工,业务覆盖26个省市。疫情期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爱立信组织动员了超过千人的现场和远程支撑队伍,并且在武汉建立了一百多人的专业支撑队伍,为客户提供昼夜支持,并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一起完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应急医院的移动网络建设任务。

1月23日当晚,爱立信收到紧急任务:配合武汉移动和武汉联通紧急开通4个基站;1月24日,爱立信武汉客户服务团队半天内组织了由18名工程和优化技术人员组成的2支通信工程突击队,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的通信建设,除夕年夜饭桌旁,爱立信的项目经理及交付部门开会协调资源,制定计划。

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爱立信团队便快速投入到火神山医院基站建设工作中,经过一天的奋战,完成了4个通信基站的硬件安装,并成功的开通了第1个基站;1月26日上午,第2个基站成功开通;爱立信工程师奋战到后半夜12点多,其余的2个基站也全面开通,仅用2天时间爱立信和运营商就携手完成了建设任务,为武汉火神山医院提供通信服务。火神山通信保障基站刚开通,爱立信团队又投入了雷神山医院的基站扩容建设,在仅用1天的时间爱立信又完成雷神山的基站扩容建设。

与此同时,爱立信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在助力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网络建设的同时,全力保障湖北、广东、黑龙江等多个地区基础通信网络通畅,为疫情的阻击和防控贡献力量。

中国市场是爱立信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过去5年,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投资总额达到15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的研发工程师超过5500人。2019年,爱立信一次性投入5亿瑞典克朗用于爱立信南京移动通信工厂的智能化升级。不仅如此,中国也是爱立信全球供应链最重要的节点,其中无源器件的全球供应链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半导体器件和芯片则来自于美国、日韩、台湾等地区的供应商。还有全球最大的无线通信设备生产厂——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以及另一个生产基地——生产无线基站的滤波器、天线等设备的深圳工厂。

赵钧陶表示,“在疫情开始时,我们也和其他所有企业一样担心,因为不知道中国的疫情要多长时间得到控制。”目前,虽然全球供应链上有的供应商的供应商暂时还不能完全恢复,但第一个季度爱立信全球供应链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而且现金流充足。

随着中国整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爱立信在各地的办公室自2月以来陆续开放,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的研发中心。现在5000多名研发员工的到岗率达到90%,他们都是从事全球及中国5G相关最急迫的项目。

爱立信的核心供应商和一级供应商在2月份基本上都已顺利复工。员工到岗率也在逐步增加。爱立信在中国的两个生产基地——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月10日成为南京第一批复工企业之一;深圳工厂也于2月14日复工。两家工厂现在复工率均超过90%。

2月19日,爱立信瑞典总部致函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就公司在中国的供应链复工问题请求支持。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至2月25日,爱立信给大使馆提供的核心供应商名单基本复工。“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的地位会长期延续下去。这不仅由于过去40年造就的中国制造业基础,也由于中国本身的市场容量。当然也取决于中国在疫情之后如何保持其世界供应链中心和主要节点的位置,我相信跨国公司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赵钧陶表示。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协同的今天,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就绪,整个供应链就不能平滑运转。”赵钧陶认为,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不仅在供给侧,也在需求端。他以爱立信全球服务支持系统为例,介绍爱立信在全球的四个服务支持中心,中国、印度、罗马尼亚、墨西哥都在疫情中受到影响。“当时,中国西安和大连的两个支持中心员工还没有全部到岗,部分正居家办公。而有的国家由于疫情中移动网络话务量骤增,传输质量受影响,居家办公的员工无法有效通过网络做远端支持。因此,防疫形式转好的中国节点可能就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赵钧陶表示,基于供应链灵活、弹性、和靠近主要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看,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是重要的基础。

而爱立信的实践也表明。作为一个全球经营的公司,成本、效率、效益都是考虑的重点,而中国无论从门类、基础,还是从成本效益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如赵钧陶所言,“今后全球产业链不仅要从企业经营方面考虑,也需要考虑疫情之后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稳固中国作为(企业)全球供应链重要一环的地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