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台海风云40年(三)

王义伟2020-05-08 13:21

经济观察网 王义伟/文 在两年关系40余年的进程中,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是“九二共识”的催生者。

1988年,南怀瑾从美国赴香港定居。彼时的南怀瑾,声名远播,在台湾政坛有深厚的人脉,并与李登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信息灵通的中共很快就派遣密使前往香港拜会南怀瑾。这位密使,就是贾亦斌。贾亦斌先参加国民党,与南怀瑾曾是军校同事。上个世纪40年代,蒋经国做预备干部局局长,贾是副局长。1949年贾率部起义加入中共。1980年代,贾任民革副主席。

贾亦斌见到南怀瑾,敦请他出面协调两岸秘密谈判。两人彻夜长谈,南怀瑾只谈往事和友谊,对于促成两岸谈判之事,则是婉言谢绝。

未完成任务的贾亦斌锲而不舍,数次赴港劝说,南怀瑾终于点头。

大陆的另一位重量级密使随即赶来,这个人就是时任中台办主任杨斯德。

在南怀瑾的居间协调、安排下,1990年12月31日,在香港南怀瑾寓所,两岸密使进行第一次接触、谈判,之后又举办了多轮密谈。密谈过程中,南怀瑾一边提出自己的方案,一边在两边沟通,有时还拿出文件,希望双方签字确认。由于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断绝联系和交流太久,彼此都有戒心,密谈虽有进展,共识迟未达成,这也弄得南怀瑾心力交瘁。为了减少给南怀瑾造成的困扰,后来两岸开始直接联络谈判,不再由南怀瑾安排。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终于在香港谈出了一个巨大的成果:“九二共识”。

从南怀瑾安排的第一次密谈开始,如何定位两岸关系就成为两岸代表讨论的焦点。双方讨论来讨论去,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商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对两岸关系的定位。

大陆的海协会提出了五个表述方案,台湾的海基会提出了八个表述方案。

1992年11月3日,台湾海基会发表新闻稿并致函大陆海协会,表示对一个中国原则“应有所表述”,“我方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和国家统一委员会本年八月一日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

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正式认可对方的第八个方案,具体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在同一份函电中,大陆方面告知台湾方面,大陆确定的方案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对于大陆的来函,台湾海基会在稍后的两会信函往来中,没有予以否认,等于是默认了。

“九二共识”就这样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诞生了。不过这个时候的共识还没有“九二共识”的帽子。2000年,陈水扁赢得大选,将于当年5月20日就职。就在陈水扁就职前一个月,即将卸任的台“陆委会主委”苏起将两岸1992年商谈的这个结果总结、归纳为“九二共识”。这个概念才确立下来。

大陆方面很快就接受了“九二共识”这个概念。但是,海峡两岸对“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的解读。大陆方面认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台湾方面虽然不否认“一个中国”,但是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对于这种分歧,海峡两岸各自保持了相对宽容的弹性。从2000年至今,大陆一直把“九二共识”当作一个重大的原则立场来看待,直到不久前,国台办发言人还强调“撼山易,撼‘九二共识’难”。

因为有了“九二共识”这个基础,载入史册的“汪辜会谈”就顺理成章地成功举办了。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理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汪辜会谈”, 并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

这是海峡两岸隔绝44年后第一次有这么高级别的领导人会面,并签署了事关两岸交流重大事项的协议。会谈的成功举办,为两岸关系打开一扇和平发展的大门,也使得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于两岸的和平统一充满希望。

因为会谈巨大的推动力,两岸关系发展尽管还是有波折,但总体上是积极的。

1995年1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中共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的重要宣示。这篇讲话提出了八项主张,因此被称为“江八点”。在其中的第三项主张中,江泽民总书记建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两个多月后,李登辉对江八点作出了六点正式回应,其中包括三点:1、在两岸分治的现实上追求中国统一;2、两岸平等参与国际组织,双方领导人借此自然见面;3、两岸均应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李登辉的回应,与大陆的期望有落差。

尽管如此,两岸交流仍在正常进行。

两岸两会在1995年筹备的最大的事情,就是第二次“汪辜会谈”。这一次,双方不再利用第三地了,而是安排辜振甫先生到大陆来。

这个时候,石破天惊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插手了。

1995年5月22日,美国克林顿政府允许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

美国的出手和李登辉以及台湾当局的积极配合,破坏了两岸交流的气氛,也打乱了两岸交流的步骤。筹备中的第二次“汪辜会谈”紧急叫停。大陆对台系统迅速转换角色应对这一突发状况。

1995年6月7日至12日,李登辉访美,并在康奈尔大学发表了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

大陆方面对李登辉的口诛笔伐疾风暴雨般出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发表8篇评论,直指李登辉在康大的演讲是“一篇鼓吹分裂的自白”,是“推行‘台独’的政治迷药”,“李登辉是破坏两岸关系的罪人”,是“‘台独’的保护伞和总后台”。

这一次,大陆看清了李登辉的面目,彻底怒了!

李登辉倒是不着急,反复宣称自己是主张统一的,都说了一百多次了,你们怎么就不相信呢?一直到1999年,李登辉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抛出“两国论”,才亮出底牌,大大方方地站到了对抗统一的阵线那边去了。

转过年的1996年,台湾举行大选。李登辉与连战搭档代表国民党参选。大陆送来的,不光是口诛笔伐,还有规模庞大的军事演习,并以军事演习的方式封锁了台湾南北基隆和高雄两个港口。美国则派遣一支航母编队前来台海地区为台湾当局助威。

当时的台湾,全岛戒备。有财力的家庭纷纷移民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士兵、军官泪别家人进入战备值班岗位。大多数台湾人都看到了一个严峻的未来,解放军真的要打过来了。

炮火隆隆之际,岛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均认为,此次选举,李登辉输定了。因为形势再明显不过,投票给李登辉和“台独”,等于是投给战争。

岛内的选情也变得复杂。国民党内部,反李登辉和反“台独”的势力离开国民党,并组成了两组人马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选。林洋港和郝柏村一组,陈履安和王清峰一组。民进党则是由彭明敏和谢长廷一组。4组人马绞杀在一起。

这个时候,一位台湾学者来到到厦门访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孔立教授。两人一番交流,临别之际这位台湾学者问陈孔立对台湾大选的预测。陈孔立说,李登辉大约会以54%的得票率赢得大选。

3月23日,台湾大选如期举行。

选举结果,李登辉和连战这一组搭档赢得大选,得票5813699张,得票率54%。民进党的彭明敏、谢长廷得票率21.13%,独立参选的林洋港、郝柏村14.9%,陈履安、王清峰9.98%。

选举结果印证了陈孔立教授的预判。

这位台湾学者大吃一惊,后来专门撰文讲述这一过程,并对陈孔立教授致上由衷的敬佩之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