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医药园区的诞生

瞿依贤2020-05-09 10:0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回想起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以下简称“I·Campus”)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无锡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朱晓红颇为感慨,他第一件与这个园区有关的工作是建楼——那是2019年,I·Campus刚有概念雏形,但园区硬件不够国际化,不符合入园企业诉求。

翻修、改造,为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入驻预留公共空间。

一年以后的4月27日,I·Campus全面启用,包括5家新签约企业在内的10家海内外创新企业正式入园办公。

I·Campus由无锡市政府、无锡高新区与阿斯利康合作共建,在各地生物医药园区的建设中,几乎没有企业以共建方的角色出现。

生物医药产业近年在各地政府的经济规划中越来越重要,北京、上海、大湾区及其他城市和地区都把生物医药产业放到关键位置,生物医药园区的招商会、推介会越来越多。

疫情之下,这种规划偏向更加明显,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助力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也是日后城市竞争力的参考指标。坐落于无锡的I·Campus是一个观察样本。

政企共建

共建园区的想法是阿斯利康提出来的,因为阿斯利康此前在无锡已经建成了诊疗一体化的创新中心,想协同行业伙伴实现从筛查、诊断、治疗到慢病管理全环节的合作。

阿斯利康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双方一拍即合——打造一个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智能展示、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孵化创新平台。

2019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无锡高新区与阿斯利康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共建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

那么,在这次政企合作中,企业扮演了什么角色?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负责人徐晶表示,阿斯利康作为跨国企业,在海外做推介有优势,可以利用全球网络,建立跟主要国家创新平台的网络布局,把包括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在内的国外初创企业介绍到中国来;其次,阿斯利康作为外企进入中国有27年,在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上有管理经验,可以在商业模式和产品的成熟化上帮助合作伙伴。

4月28日上午,入驻企业、无锡市高新区管委会跟阿斯利康的科学家、主要业务部门开了一场对接会,作为针对入驻企业的辅导机制之一,帮助入驻企业核心产品的打造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产品孵化,同时在商业模式上对企业进行帮扶。

具体来说,江苏省药监局和无锡市政府为入驻企业开通了“药械准入绿色窗口”,打造快速审评审批服务通道;阿斯利康的注册、研发部门计划根据重点治疗领域与入驻企业对接,加快产品在中国的上市。“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很强,涌现了像腾讯和阿里这类创新型企业,但目前海外企业在中国的创新还有待加强,我们的想法是帮助像印度、以色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海外公司进入中国,阿斯利康可以提供中国的平台去帮助他们。”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

阿斯利康希望打造全病程的管理方案,这些初创企业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但他们的商业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对中国市场环境的了解都有所欠缺,所以阿斯利康可以为他们提供商业化和市场环境的辅导。

对于I·Campus选择落地无锡的原因,王磊总结为:“我想它的地理位置、GDP万亿俱乐部、人均GDP中国排名第二,电子产业、传感器产业,都是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也是中国领先的。无锡包括它周边的地区,说是未来中国的‘硅谷’也不为过。”

入驻企业

I·Campus的第一家入驻企业是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泰格医药(300347.SZ)。

同样是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阿斯利康主办了一场论坛,泰格医药创始人叶小平是受邀嘉宾。论坛主题是探讨各个国家创新平台发展的特色,一番交流之后,叶小平对无锡生命科学园有了初步了解,在结束语环节,叶小平当即表示,要第一个入驻I·Campus。

上海观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观合医药”)也随后入驻。观合医药是泰格医药的子公司,由迪安诊断与泰格医药在泰格医药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提供CRO(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服务、中心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分析等服务。

在决定落地I·Campus之前,观合医药走访了不少园区,包括大湾区和长三角的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片区。从去年3月听到阿斯利康和无锡政府共建I·Campus的消息,一直到9月宣布开园,它一直在关注,也与泰格医药内部体系讨论了很久,后来才付诸行动。

观合医药总经理徐颐联系了I·Campus高新区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匡宏,表明入园意向。接到电话的匡宏反应迅速,几天后就到了观合医药位于上海的实验室,看了仪器设备等。

徐颐告诉匡宏,观合医药是平台型企业,为阿斯利康、信达生物(01801.HK)这一类创新药企业服务,帮这些企业开发一些方法来更精准筛选病人。

“我跟他说了我们的业务生态以后,他还蛮理解的,也愿意支持我们这样的平台型公司,在研发层面帮助园区落户一个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服务园区内将来要入驻的其他平台。”徐颐说。

除了国内企业,更多国外企业也在考虑进驻。

无锡市政府、无锡市高新区政府跟阿斯利康一起出国考察、推介,到英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巴西、新加坡等国家,由阿斯利康“牵线搭桥”,到各国的行业协会、资本创新园洽谈,打造“姐妹园区”,同时吸引国外企业。

推介初有成效。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包括印度的健康人工智能公司心安医疗(Tricog)、中国香港的癌症基因检测公司善觅(Sanomics)、日本的医疗器械公司欧姆龙集团等,已经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及AI技术等领域。这些企业都是在考察了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的园区后,综合比较优惠政策、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等做出的决定。

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加速了各地政府的行动。一方面,生物医药技术帮助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就无锡市而言,2019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达到 792家,同比增长12.8%;实现产值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有6家生物医药企业,阿斯利康以纳税34.2亿元居首位,无锡市还拥有药明康德、西比曼、四环生物、祥生医疗等7家上市生物医药企业。

今年4月,无锡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无锡市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无锡市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2019年综合竞争力排第1名到第3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分别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后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

4月28日,上海举行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推进大会,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和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正式授牌,总面积达60.15平方公里。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必争之地”,I·Campus有什么竞争优势?

朱晓红坦言,医药行业非常大,除了阿斯利康的整合资源和商业化平台,目前无锡生命科学园的比较优势还在探索。但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张江做得好,就会溢出到苏州、无锡。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上海的土地空间比较少,主要是做研发,是医药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所以一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它反而没地方了,必须要走出去”。

“江苏主要是做大分子,原来是纳米科技和大分子,做新药,它有偶然和必然性,因为有十年的发展。当时我们(无锡)在做物联网,还有一股力量在做诊疗器械,现在诊疗器械做得很好。生物新药这一块,苏州做好了,我们当然会避开。这个行业很大,我觉得大家都有口饭吃,应该问题不大。”朱晓红说。

被问到平时关注哪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动态,朱晓红第一个提到的是上海张江,I·Campus会与其错位发展,上海张江可能是其园区招商的主要目的地。“大家错位,有的企业适合在张江,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我们园区更有比较优势。这是二线城市战略,长三角一体化之后,一线做一线的事,二线做二线的事。”

第二个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虽然入驻企业不是I·Campus的客户目标,但朱晓红会关注BioBay的一些做法;第三个是南京生物医药谷,因为有中国药科大学。

朱晓红告诉经济观察报,园区全面启动之后,他的下一步工作是招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等大健康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