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亿分给地方政府? 李书福、王凤英联名提案修改车辆购置税

童锋亮2020-05-18 23:3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童锋亮 5月1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联名发出《关于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建议》。这是继去年全国两会之际,这两位来自民营车企集团的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规范汽车改装行业 推动汽车消费优化升级的建议》之后,再次联名提出议案。

在议案中,两位代表提议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比例为50:50的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将调整后的车辆购置税地方财政收入,以适当比例用于汽车企业新技术研发以及促进汽车消费。相关信息显示,2019年我国车辆购置税税收收入3498亿人民币。按比例测算,此举全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700多亿人民币。

目前,我国汽车领域主要涉及的税种为汽车购置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车船税。其中,汽车购置税和消费税均为中央税,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仅有车船税为地方税且占比微乎其微。在两位人大代表看来,地方在快速增加的汽车销量中没有获得收益,相反却承担着汽车保有量快速膨胀后的交通拥堵成本和道路、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因此,将车辆购置税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有利于发挥车辆购置税的组织财政收入和经济调节两方面作用。

两位人大代表指出,这将有力缓解各地方政府“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压力;同时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为拉动汽车消费创造条件的积极性,加大对城市道路、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城市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补给城市道路建设之用,从而达到促进汽车消费的目的,使汽车产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同时,用车环境的持续改善,将进一步刺激汽车消费,带动汽车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增长发展。从长远看,更有利于中央税收的稳健增长。

此外,对于车辆购置税的使用,两位人大代表认为应体现税种特征性和功能性。他们建议,将调整后车辆购置税地方财政收入适当比例用于汽车企业新技术研发以及促进汽车消费,例如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研发投入。在消费层面,将调整后车辆购置税地方财政收入适当比例用于持续推动 “汽车下乡”政策,落实相关汽车消费补贴措施,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

“让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可能性不大。”当天,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梅松林认为,一方面汽车是大宗商品,每年涉及的购置税金额庞大,因此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虽然将购置税“让利”至地方可以积极调动地方政府对汽车零售市场的支持和激励,但或将可能滋生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对当地和非当地生产的汽车会采取不同的购置税优惠、补贴政策。

事实上,这一现象在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中就曾有呈现,因此从去年起新能源汽车取消了地方补贴。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个地方出台的汽车消费促进政策中,不少地方出台了只针对“本地产”车辆的优惠补贴,也被指是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

梅松林进一步补充说,事实上,每年都有各方针对购置税议题提过各种倡议,正是因为这样,人大才立法杜绝了对购置税更改的随意性。相关信息显示,2018年年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该发令在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新冠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冲击很大,但从各地出台的提振汽车消费政策看,关于购置税方面的政策却一直未改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购置税立法后再进行更改的难度之高。

除了联名对车辆购置税提出建议,李书福和王凤英还各自提出了更多的议案。其中,王凤英提出了其他五项议案,分别是《关于加快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小型电动车发展的建议》、《关于大力推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能源和动力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加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汽车“走出去”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减轻企业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实现汽车消费信息整合升级的建议》、《关于当前汽车社会下建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的建议》。

这些议案大多与长城汽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长城旗下新能源品牌欧拉定位为小型电动车、长城汽车已在整个氢动力电池车产业上下游都布下了“棋子”、2019年长城提出了面向未来五年的“全球化”战略、长城汽车提出了"GTO全域智慧生态战略"等等。

李书福则提出了《将汽车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销售环节 并实现中央与地方共享》、《适度放开“禁限摩” 科学规划城市摩托车行驶》两项议案。相关信息显示,吉利集团旗下拥有吉利、吉铭、钱江贝纳利三大摩托车品牌,而摩托车业务还曾是吉利集团早期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业报道部记者
重点关注行业动态、造车新势力、共享出行等领域,擅长调查、人物报道。新闻线索请联系:3423139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