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热钱流入充电桩产业 新基建风口下资本市场态度各异

干群芳2020-05-20 23:44

 
 

编者按:从2006年萌芽到2009年正式起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过去10年时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随着电网企业在2014年的放开限制,在这十年过程中,一个新兴的产业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充电桩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存在强相关关系,其发展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也被认为是“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综合体,商业逻辑上存在悖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充电难直接制约了消费热情,但使用频率低一直亏损也让资本望而止步。充电桩的发展经历了纠结的十年,尽管行业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格局,但行业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从2019年充电桩被认为是未来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之后,伴随着“新基建”投资方向的确定,充电桩在十年之后又一次站在了风口上。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充电桩行业面临着什么,他们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是否有了什么变化?作为被资本热捧的“新基建”,它如果带来的仅仅是建设更多充电桩则谈不上“新”。另外,从去年6月开始,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负增长之中,充电桩行业又如何来面临这种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充电桩在成长为新基建之后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干群芳 充电桩运营商云快充的经营节奏有些被年初疫情打乱了,提起这一点,云快充CEO田波并不掩饰无奈情绪,但更多的是喜忧参半。“原来想做一些线下的东西,但疫情一出来,我们就要快速的进行调整,今年主要会把线上的数据化产品这一块做深。”定位于充电桩领域第三方充电SaaS服务平台(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云快充,在国内充电桩规模排行榜上位居第四,但在近期与合作伙伴交流时,田波意识到,通过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为客户进行降本增效和金融支持尤为重要。

而云快充的系列调整,恰好也踩在了“新基建”的风口上。过去两个月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喜讯,已经掀起了这个行业新一轮的投资热潮,这也是过去十年中,充电桩行业接收到的最直接、力度最大的政策利好。“(新基建)对于行业、也对于我们来讲,都是进入第三发展阶段的重要推动力。它也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爆发,政策和资本层面都会有很大的溢出效应。”田波称。

在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充电桩行业就敏感的嗅到了“春天”来临的味道,因为早在2019年3月的央视新闻报道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就位居新基建七大领域之列,那次报道也成为此后关于新基建概念界定流传最广的版本。虽然在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的首次官方界定中,新能源充电桩的“缺席”引发了疑惑。但资本市场更愿意解读为:充电桩与“发改委版”新基建中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紧密相关。

5月22日发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将在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第一新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明确包括“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

四大龙头2020年将投70亿

充电桩行业急需这股“新基建”的东风。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充电桩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过去几年的高歌猛进中“压力山大”。从2009年起步到2019年保有量达381万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充电桩的保有量为121.9万台,虽然车桩比在10年间从7.84:1优化至3.4:1,但距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所规划的1:1目标仍较远。

而一年前出现在央视报道中的“新基建”定义深入人心(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并早已在资本和产业领域掀起暗潮。因此,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对于“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范畴、新能源充电桩并未在列的官方解读,并未妨碍从企业到地方政府对充电桩始终如一的热情。专业人士也强调,新能源充电桩不是“传统”基建,而是“融合基础设施”所囊括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

中央层面继续释放的具体方案进一步给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在4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表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将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预计2020年全年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新增公共桩约20万个、私人桩超40万个、公共充电站4.8万座。

面对一系列利好信号的释放,地方政府迅速出台相应政策作为响应。公开信息显示,从3月4日至今,至少有10个省市出台了新基建的落地举措,其中,充电桩成为不少省市的关注重点,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山东等地已经先后发布了充电桩的扶持政策。上海市在5月7日发布了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未来三年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5月8日,广州市举办了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总投资额达1800亿元,智能充电桩项目也现身在73个签约项目中。

在新基建概念快速升温的过去两个多月中,充电桩企业的新投资战略也也接踵发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皆有动作。其中国网宣布2020年计划投资27亿元,新增7.8万个充电桩,相比2019年翻了10倍;南方电网也表示,预计全年将投资12亿元,新建充电桩数量1万个以上。除了国有企业之外,头部的民营企业也纷纷抓住时机、加码投资,特来电预计2020年同社会资本合伙人共投资20亿,投建公共充电桩50000个;星星充电表示今年将投入10个亿建设充电网络。仅以上四家企业,2020年的累计投资金额就达到69亿元。

今年4月份的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达128.7万台,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的数量超过1万台的有8家,占总量的88.9%,前五名分别为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云快充和依威能源。

投资终将归于理性?

去年以来,充电桩已经引起投资小热潮,在国网和跨界造车的恒大联手带动下,四大房企一同入局社区智慧充电服务业务;滴滴充电平台“小桔充电”则与南网电动旗下的充电平台(小南充电、粤易充、度度充等)实现双平台运营。今年前4个月,虽然疫情影响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但充电领域的新加入者不断,华为、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分别涉足充电模块、充换电设施运营等领域。至此,我国能源、汽车、交通、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都在积极开拓充电设施市场,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充电”的产业生态,充电与汽车销售、金融保险、出行服务更加紧密。“充电与电池技术一样,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两大最核心的瓶颈,随着电池性能的不断突破,充电的矛盾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特来电相关负责人称。而与“新基建”在智能网联上的倾斜基调一致,充电领域的技术路线在经历了充电桩、充电网阶段后,已经进入3.0的“移动能源互联网阶段”。国网在5月12日启动了“国网电动社会桩开放平台项目”,此外,有媒体报道称,由四家头部充电运营企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共同创建的“联行科技”或将于6月份发布充电桩互联互通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新基建给充电桩产业带来的拉动作用不止于规模的扩大。“充电网具备的能源属性和数字属性,恰好契合新基建所具备的数字、智能、互联的新属性,充电网将成为汽车数据端口,数据前景广阔。”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长居国内充电桩领域第一把交椅。田波同样强调这一点,“充电桩产业过去更注重硬件这一块的投入,被纳入新基建后实际上就进入了平台化和数据化的新阶段。”

毫无疑问,在新基建概念下,中国在智能交通上的顶层设计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不过,对于新基建对充电桩投资的引潮作用,大部分充电桩企业表现淡定,“充电归根结底是为电动汽车服务,无论中央的投资政策和关注多么地好,我们还是要紧紧围绕电动汽车的发展,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不会简单地受政策的号角推动”,星星充电相关负责人称,“电动汽车的发展才是充电的立足之本,我们坚定地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新基建是锦上添花,纵然没有新基建我们也将坚定地投入。”

与此同时,虽然资本的投入被认为仍将持续,但在热潮之下,只有两家充电桩巨头实现盈利的现实还是让资本保持了一定的谨慎。“国有资本的介入是很明显的,社会资本应该会到下半年逐步进入。但与此前相比,这一轮投资热的估值会回归理性化。”一位充电桩产业资深从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而另一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人士则坦言,“目前,我身边的同行对新基建其他领域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充电桩目前没有听说谁打算投,毕竟商业逻辑还不太能看的明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