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2020年积极财政:超8.5万亿债务收入

杜涛2020-05-24 17:0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

2020年政府的债务收入为赤字3.76万亿元、专项债3.75万亿元、特别国债1万亿元,总额度超过8.5万亿元。

5月24日,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从当前形势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冲疫情冲击扩大总需求、缓解企业和居民负担、缓解地方财政形势的紧张状况,必须扩大债务,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今年的债务包括赤字、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总额高达8.5万亿,占GDP比重达8.2%,反映出财政确实在更加积极有为。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24日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全球范围看,2020年赤字率将从2019年的平均3.7%上升到9.9%。发达国家从3%升至10.7%,其中,美国至15.4%,法国至19.2%,英国至8.3%,日本至7.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9%左右。今年中国拟安排赤字率为3.6%。

罗志恒认为,赤字和债务上升最基本的原因是财政收支差额大幅扩大。

他告诉记者,在今年,从收入端来看,一是经济下行导致的税基下行,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国内供需同时收缩、海外疫情导致外需大幅下降以及国内的结构性因素;二是减税降费的政策性因素,既是近年来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改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政策的延续,又是疫情冲击下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需要。

“从支出端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地方财政艰难都需要扩大支出,通过财政风险的适度上升去对冲经济社会风险,以确保经济运行稳定和社会稳定,这是六保的实质与核心。其次当前通缩加剧和失业率上升两大问题凸显,外需下滑、产业链外迁、外部政治环境恶化三大挑战并存,三大挑战加剧两大问题。还有就是全国财政形势仍处紧平衡状态,尤其是地方财政形势严峻,财政有必要更加积极有为扩大赤字和债务规模,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财政部5月18日公布的2020年1-4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中央、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时下降两位数。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同比下降11.5%。全国税收收入53081亿元,同比下降16.7%。

5月22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长通道”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预计减收增支的规模在8000亿到9000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的压力。前几个月,中央财政已经加快了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下拨速度,同时提高了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困难。从总体上看,地方财政的运行是正常的、稳定的。

罗志恒进一步解释,赤字和债务扩大,用于扩大总需求(减税降费、增加政府投资)、救助纾困、优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让受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重回基本轨道。同时释放了明确的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化主体的预期。当前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不利于消费和投资,扩大赤字和债务有利于稳预期,进而稳消费、稳投资。

“当前减税降费能够缓解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但是在总需求不足和订单下行的背景后,减税降费的作用和效果下降,扩大政府投资成为更紧迫、更有效的方式。中央提出“两新一重”(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带来有效投资就是既扩大总需求尤其是投资,更惠民生的举措,从而给市场主体带来订单。因此,扩大赤字和债务用于减税降费和投资就是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居民就业,就是保基本民生,这五个方面是有内在逻辑的。扩大的债务还用于财政救助纾困、优化产业升级,直接作用于保基本民生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罗志恒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