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理性 建设性

打开APP

【宏观经济论坛】祝宝良:宏观政策着力点是把企业稳住,把就业保住

内参 频道

李晓丹 06-09 12:45 听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虽然今年没有给出经济增长明确的目标,但宏观政策方向很明确,一方面是解决就业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是保企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6月9日由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举办的中国经济看准•行稳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还是着力保企业、保就业,把企业要稳住,把就业保住。

祝宝良表示,企业压力会反映在就业和财政收入上,政策调整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采取措施,供给端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要想办法恢复需求。

祝宝良提醒,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量、货币增长速度都比较高,但是这些资金可能滞留在账面,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如果疫情迟迟不能结束,这些钱就有可能有部分进入资本市场。

以下为演讲内容: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主要是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走向。

5月22日两会召开,相对来说会议召开稍微晚了一点,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那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看?

疫情冲击主要造成了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是比较少见的。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6.1%,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今年的经济做过一个预测,就是估计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6%左右,物价应该控制在3.5%,整个经济增长的缩减指数估计在2.5左右。如果没有疫情,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6%,现价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5%,相应的预计投资的增长速度6%,其中基建的投资可以在6%-7%,房地产的投资在7%左右,制造业的投资在5%左右,财政收入可以达到5%。

疫情发生之后,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下降了6.8%,考虑到价格因素,GDP实际下降了5.3%,跟前面讲的本来应该达到8.5%左右的现价GDP增长速度相比,一季度的经济大概损失了3万亿元。3万亿元的损失里面,税收损失了将近8千亿元,企业的利润损失了2.2万亿元,这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第二,这次疫情同时冲击了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在下降,供给也在下降,这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就造成了较大压力。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旦经济下行、周期性下行,主要影响的是需求端,比如需求下降,往往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办法,就是刺激需求。如果主要冲击的是供给端,生产能力受到了破坏,或者是生产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像原油价格突然上升导致的供给端冲击,就要想办法减轻企业的成本,这种办法就叫供给经济学。

在政策调整时,就看到了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想办法解决供给端的影响,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就要想办法恢复需求。从2020年4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包括欧美国家在内都可以看到,疫情对需求端的冲击要大于供给端,需求下降比供给下降还快。由于这个原因,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价格问题。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受到影响后,一些商品的价格是上升的,比如农产品价格,但是供给相对来说影响比较小的商品,比如钢铁、有色、化工这些工业品的价格就下跌了。比如,1-4月CPI涨幅在4.5%左右,工业品的价格是下跌的,工业品的价格下跌又导致了企业利润的较快下降,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这一轮失业的压力非常大。4月失业率达到了6%,同时还有3.5%的城镇劳动力没有上班,农民工还有10%左右没有返回到城市里,这些影响加在一起, 就业受到影响的有五六千万人。

有一个指标还是可以的,就是新增就业, 1-4月的新增就业有354万,这还是不错的。这里面反映了一些企业的员工可能退休了,有一些大型的企业响应号召还在招聘。总体来看,我们的失业率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要低一些。

居民收入也有所反弹,虽然相对来说居民收入下降的幅度稍微小一点。今年前四个月,收入比较好的居民储蓄还在增加,一部分原因是不敢出去消费,就变成储蓄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可能有一部分资金转移到了资本市场,这是一个新的特点。

对于这个现象要重视,这可能对未来经济造成影响。有好处是一部分居民一旦疫情结束之后储蓄就会变成消费,有助于后期消费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就是收入之间可能出现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失业的人收入下降,收入之间的差距可能有所扩大,这是第五个特点。

第六个特点,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量、货币增长速度都比较高,但是这些钱变成企业的贷款,或者是企业融资之后,并没有完全变成企业的生产,这些资金可能还是滞留在经营部门。这就意味着,一旦疫情结束,企业可能很快恢复,利用这些钱增加生产。如果疫情迟迟不能结束,这些钱就有可能有部分进入资本市场。

海外疫情尚未有效获得控制,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第二波影响。因此,一方面是控制疫情取得成绩的同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面临着压力,在4月17日政治局开会讨论一季度经济形势和未来的政策建议时,就明确地提出来两个前所未有,一个前所未有是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第二个冲击是说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经营比较困难,刚才前面讲了,一季度的经济损失在3万亿元左右,其中企业的利润损失将近2.2万亿的规模,这是很大的规模。

2018年去杠杆、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都对企业就造成了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2019年采取了降税措施,对企业的增值税从16%调到13%。2019年减税最规模达到2.36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一季度很多企业的减税红利被吃掉了,企业的经营还是比较困难的。

刚才说第一波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冲击了交通、餐饮、旅游、娱乐这些服务业。4月工业开始增长的时候,服务业的增长还是负的,未来一段时间,餐饮、旅游、娱乐、家政服务业估计还会继续受到影响。而海外疫情又会影响到工业企业,一定要保护好高技术行业。我们提出了保企业,要保市场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压力又会反映在就业和财政收入上。

第二个问题是,去年现价GDP可以到8.5%,财政收入可以达到5%,那么今年地方的财政收支压力就非常大,地方财政还面临着改善民生的问题,还要偿还部分过去的债务,隐性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也都在。估计全年财政收入要减收1.5万亿元,这就是财政赤字要适当扩大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就是金融风险,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宏观政策反应得非常快,及时降息、降准,采取贴息的办法,给抗疫企业的贷款增加了3000亿元;通过再贷款,中央银行直接贷款给中小银行,中小银行把这个钱贷给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5000亿元。整体来看市场的流动性还是相当宽松的,利率有所下降,很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稳经济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大量的放款之后,短期之内还形不成坏账,但是由于企业的利润在大幅度下降,就业压力也很大,一部分失业人员,即使是有工作收入也在下降,这些家庭如果过去有负债,比如买房子借款,也容易形成坏账,银行的利润很可能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在中国,国际清算银行有一个要求,商业银行要贷款的话,增加贷款自己必须要有资本,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就是说想贷出去100块钱,自己要有8块钱的资本,如果没有8块钱的资本就不能贷出去100块钱,我们叫核心资本一级充足率的要求。估计今年银行金融体系贷款规模达到20万亿左右,按照现在的要求,20万亿左右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该有1.6万亿的资本。银行的自有资本从哪来,是从银行的利润来的,过去银行的利润里面有60%左右变成了资本,有了这个资本可以去贷款了。刚才说了今年的利润很可能是零左右,银行的资本就不够了,按照现在的监管要求贷款能力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即意味着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加大。一种办法是给银行注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给银行进行注资,保障有放贷能力,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第四,供应链和产业链关乎国计民生。保住企业,保护就业,要解决一部分失业者的民生问题,是后来提的六保里面很重要的三保,还有两个是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供应链和产业链,要复工还要保粮食能源安全。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什么下降,但是农产品的供给受到了影响,能源因为运输各方面受到了影响,这是国计民生最需要的两个行业,所以才有六保,也是基于这一点。

这次疫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相对说来比较乐观,虽然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但是短期冲击,衰退之后一旦疫情结束经济可能又恢复回来了。还有一种相对说来悲观一点的看法,认为世界经济可能不会很快复苏,会发生大萧条,就是连续多年经济出现衰退,这个影响就比较大了。目前还很难判断经济是否会出现大萧条,但是危中也有一些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对这些问题要做好准备。

全球货币都在放松,但是中国的利率还是正利率,还处于正常的货币政策区间之内,这样短期有热钱会流向中国,中国的资本市场短期有一定好处,同时要防止一旦海外开始要退出政策,热钱的再次流出去。因此,一方面要让利率市场化,让利率浮动,同时要对资本市场进行适当地管制,不过正常的外资还是会呈现流入。此外,结构性的通货膨胀问题需要关注。农产品价格可能还会上升,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在下跌的。

对于未来经济复苏要依靠哪些产业?这次应对疫情中发现了产业的数据化,大数据还有巨大空间,另外一个就是低碳环保产业。

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应该怎么做?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好六保的工作。财政赤字提高到3.6%,增加了1万亿元,还特别发行了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另外把专项债增加了1.6万亿元,这个是超出市场预期的,一下子增加了3.7万亿元,全部加在一块大概相当于我们GDP的8.5%,全球刚才说了是10%左右的财政扩张,如果全部加一块,也有差不多8.5万亿元。这8.5万亿元里面还有2.5万亿的减税,今年减税降费,包括高速公路有2.5千亿元,去年的增值税减税,今年还有5000亿元,这样加在一块就是3万亿元,整个一揽子财政政策概是8.5亿,加上3万亿的规模,11.5万亿的规模,所以财政政策相对说来还是比较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方面,货币发行增量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2019年。

按照历史上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的关系,往往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可以拉动220万人的就业,想解决900万就业,这个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不能低于3%,以此可以推算出今年的经济总量可以达到104亿元,去年是99亿元,大概溢出了9.4。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但是重要的放在就业上。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哪?还是着力保企业,保就业,把企业要稳住,把就业保住。今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出来的资金,应该接近6万亿,可以把今年基建投资拉到6%-7%。

第二就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的活力。之前有两个文件,一个是关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里面特别强调了比如说土地制度,今年开始要增加土地使用的灵活性。此外就是,要建成新型的城镇化,劳动力市场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土地要素可以适当地流动,这些要素就可以配置到城市群、城市圈,把县域经济搞起来。改革不仅仅限于此,还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我最看好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是非常管用的一些政策。

第三就是扩大内需战略,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比如沿海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发放消费券,来支持当地的消费,比如说文化、体育、娱乐,还有汽车的补贴。

投资方面,基建主要投入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还有一些重大项目。老旧城区的改造是未来很重要的亮点,同时还有一些保障房的建设,通过这些渠道扩内需。

虽然今年没有给出经济增长明确的目标,但核心很明确,一方面是解决就业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是保企业。就是要把这些对中国有关键作用的企业保下来,尽管有亏损,还要适当地通过大的企业,通过产业链把这些企业尽量地稳定下来。

谢谢大家!

祝宝良

活动报名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提示

报名成功

最新评论

还没有任何评论,赶紧发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