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可馨之死:更应反思的是我们如何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言咏2020-06-15 16:26

言咏/文 小学五年级女孩缪可馨坠楼身亡后,她留下的那页被老师勾勾画画,批注“传递正能量”的作文纸击中了很多成年人的内心,勾起了他们的回忆。我是从先生那里听说缪可馨之死的,那天晨间上班的路上,他说:“又有一个孩子跳楼了。唉,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讨厌上语文课。”

当地警方在通报中表示,未发现当天课堂上存在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排除他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但舆论对这一简单的通报依然不乏质疑。对于事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老师和学校在事件中是否有应承担的责任,还需要更为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结论。对于一个生命的逝去,这是我们理应表达的关切和尊重。

退一步说,即便调查中没有发现学校和老师有失责失职行为,这一事件也值得反思。舆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仅因为老师对自己作文不认可就跳楼自杀,孩子的心理太脆弱,应该教育孩子面对真实的世界,提高抗挫折能力。这没错,孩子最终是要面对真实的世界,也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但是,我以为,从缪可馨之死中,更应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在如何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老师批注的正能量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从成人的眼光看,确实是这样的。成年人行走江湖,当然知道处世不能仅靠真实和率性活着,也需要克制和妥协,这是从年少轻狂的摸爬滚打中历练磨合而来的。但是,让一个小学生去理解并接受这些,为时尚早。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从学校教育中习得的是,交给老师的作文是有套路的,写什么要符合老师的标准,而不是写自己内心真实所想,那么,这样的学校教育是危险的,它过早地抹杀了孩童身上天然的诚实——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长大后或多或少都失去了这种真实;它过早地让孩子懂得隐藏,懂得迎合甚至学会说假话;它也扼杀掉孩童本来丰富多样的思维,逐渐地,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一元的,有标准答案的,凡事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这不是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成为的样子。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我们要教孩子“坚持诚实”,而不是为了迎合所谓标准给自己戴上面具。只有这样,在长大成年之后,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他们才会是有底线价值观的公民。更何况,这个世界有所谓唯一的标准吗?到底应该如何解读“正能量”呢?缪可馨之前有钟美美,黑龙江鹤岗那个善于模仿老师并自拍了很多视频的孩子,也被学校引导“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如果狭隘地理解正能量,或者把成人所理解的正能量强加给孩子,潜移默化之下,他们失去的是独立的思考力,是原本鲜活多样的创造力。

舆论中有声音说,孩子要理解这个世界就是有一些不得不迎合的标准,并学会迎合它。如果内心不认同,不care就是了。但这是成年人的处世之道,我始终认为,在孩子十岁出头的时候给予他们这些,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心智来说,太早了,他们日后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这个世界的复杂,并作出自己的选择。而所谓抗挫折能力也不是这么培养的,这培养的不是有着强大的内心的孩子,而是过早圆滑的孩子。

以生命作为代价,很极端,也很沉重。我们哀惋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也激起我们对教育的疑惑与反思。前些天,我刚满5岁的孩子突然问:“我现在说的话,都是真话,是吗?”然后,他又问:“我以后说的话,也会都是真话,是吗?”是的,孩子,希望你一直如此。我觉得好的教育应该尽可能保有孩童的天真,无论何时,诚实都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辨力也很重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