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面开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支持海信5年3000亿倍增计划

种昂2020-06-23 10:5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种昂 凭借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成就一座城市,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发展思路。

2020年6月22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和青岛市长孟凡利带领相关区市、相关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来到海信集团,共同听取了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关于《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的发展规划。

海信集团提出,依托青岛制造业和海信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独特优势,抢抓国家新基建重大机遇,围绕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将青岛打造成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的全球首个“智慧新生活之城”,引领智慧城市发展。

根据海信集团的规划,将以此为契机,推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群式大跨越发展,并最终到2025年全球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青岛地区与产业生态共同创造3600亿元贡献的目标。2019年,海信集团营收1268.6亿,这意味着未来5年,海信集团要达到这一战略规划必须实现倍增式发展速度。

此次海信集团面向未来制定的产业倍增计划,与青岛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海信方面提出,青岛应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开放城市应用场景,让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老城区更新改造等助力海信的产业倍增。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2013年,青岛就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先后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工作十佳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试点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这其中,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诸多应用场景,青岛都交给了海信操刀,为海信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市场、利润,也通过海信聚集了产业人才。

海信的转型一直少为外人所知,人们看到的只是在喧嚣的卖场中促销推广的家电业务,隐匿在产业间的科技业务却很难引起大众的注意。

多年前,海信悄然进行着一场转型——变革的方向是,从大众所熟知的家电产业转向了“冷僻”的光通信、智能交通和电子医疗为代表的科技业务,从面对千家万户(B2C)转向以企业、机构和政府为客户(B2B)的市场,从短周期、低货值、低利润的业务转战到长周期、高价值、高利润的产业。目前,海信“B”面业务利润贡献率近半壁江山。

“支持海信发展就是成全青岛发展。”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看来,企业和城市发展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全的。对青岛而言,支持海信已不是简单地支持一家企业,而是支持青岛的产业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是在城市中生存运行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产业构成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信提出的发展规划,无论是“创新生态体系”,还是“高端制造业跨越计划”,还是“一云脑三平台”智慧新生活解决方案,抑或是“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头雁工程,每一项都能牵动起多个产业链协同“进化”,进而让整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向更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天津、重庆、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主要城市,都建立了相关产业园区。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市场规模增长到6万亿元;预测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海信方面呼吁,通过支持和成全海信的发展为整个产业生态赋能,从而助力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就能实现为区域经济赋能,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听取海信集团规划后,王清宪表示,海信的相关规划,正是山东和青岛近期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海信智慧城市建设的范围和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要打造引领“智慧城市”的产业生态,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集群。青岛市各级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协同机制,解放思想,围绕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向海信开放所有应用场景。

海信需要什么?恳请在哪些方面获得精准支持?在这场座谈中,海信点名的近20个单位、区市负责人悉数到场,在现场对支持海信发展作出了明确表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记者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