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 北斗导航系统开启服务全球时代

沈怡然2020-06-23 18:5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6月23日9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该项目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称“航天科技”)表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完成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6月23日,多位中国航天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北斗三号系统的建成,意味着中国北斗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

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30颗卫星组成,航天科技表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该项目的部署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款由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的经济意义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4.0版)》,北斗系统是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另外三大系统是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盟GALILEO。

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已在国内的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在消费市场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领域,部分智能手机已置入北斗定位功能和相关芯片。未来,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将可以与GPS等导航系统共同服务全球客户。此前,北斗系统和GPS签订了互操作协议,未来双方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共同实现信号兼容使用。

该报告提供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产业核心产值为1166亿元,在总产值中占比为33.8%。北斗系统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轨道卫星,地面站及相关管理设施,基础零部件和应用服务,其中在用户端,北斗系统需要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

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5G商用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北斗也在与新一代移动通信、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发射任务曾被推迟

根据公开消息,此次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原计划于6月16日上午发射,而在当日上午新华社发布一则消息称,该发射任务推迟。

6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开了推迟发射的过程,6月15日20点左右,团队发现火箭三级发动机的I分机中减压阀的压力数据出现异常。该状态直接关系三级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关乎任务成败。

经过团队和专家们的几轮讨论和技术排查,针对出问题的零件,团队紧急更换了备份产品,并对同批次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检验进行全过程核查。

后来团队确认新更换的同批次产品经检测工作状态正常,但在16日凌晨1点,北京方面对产品抽检件的材料分析结果传来,问题得到复现。集团公司经过讨论决定,虽然经过排故指标已经正常,但本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考虑,要坚决做到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

最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在听取火箭、卫星等方面情况汇报后慎重研究决定,推迟发射任务,彻底排除隐患。

6月16日清晨6点多,有媒体报道了发射任务推迟的消息。同时,围绕问题的研究和归零工作也在紧张推进。6月18日,航天科技集团和专家组经过讨论,达成了可以归零的结论,决定使用合格替代产品继续执行发射任务,于是该项目在当天下午再一次被重启,直到6月23日实现成功发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