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世界何去何从?当全球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破千万

欧阳晓红2020-06-29 15:48

经济观察网 首席记者 欧阳晓红

这一天来得悄无声息,但足够“震撼”。

6月28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000万大关;并导致近50万人死亡。

疫情仍在世界多地蔓延,过去六天新增病例100万人。全球半数病例均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但Covid-19目前在美洲迅速增长。美国当地时间6月26日单日新增确诊人数4万人,近30个州出现疫情反弹。

“世界处于一个危险的新阶段。新冠病毒仍在快速地传播,它仍然是致命的,而且大多数人易感。”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据其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整个美洲地区、南亚以及中东地区等地,Covid-19正在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第二波新冠疫情的阴霾似乎也在卷土袭来。

不过,在美国卫生部门负责传染病的最高官员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看来,现在是最初疫情爆发之延续。其称,目前仍处于第一波,尽管人们在谈论疫情第二波浪潮。

无论第一波还是第二波,仍处于爆发阶段的新冠疫情愈发令经济堪忧的世界失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除个别国家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将陷入衰退。国际劳工组织(ILO)预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约有3.1亿个工作岗位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流失。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随着时间维度拉长,疫情冲击正由周期性压力深化为结构性问题,三重失衡将系统性地改变世界。

其三重失衡是指:一是全球价值链重构,在转型受阻、“病毒关税”、供应链裂变的共振之下,新兴市场内部将弱者更弱。二是全球投资格局蜕变,无论是资金端还是资产端,头部优势都将持续扩张,引致金融市场强者更强。三是疫情放大“马太效应”,社会弱势群体陷入难者更难的困局,并诱发更多次生风险。

基于此,“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投资与政策预计将沿循截然相反的核心逻辑。”程实称。

当下全球金融市场已不平静。在端午小长假的三个交易日,美股道指跌逾千点;6月24日、26日的跌幅分别为-2.72%、-2.84%,25日收涨1.18%,但三天跌幅4.36%。其实,早在6月11日,全球风险险资产在几利空突袭之下,出现跳水,道指暴跌逾1860点,市场就担心第二波疫情爆发;现在则担忧美股是否会迎来第二波调整。

而原本冲关3000点的A股亦最终未能成行,6月24日沪指报收2979.55点,微涨0.30%。

半年末的这一时间节点上,加之疫情态势恶化,美股目前处于多、空方胶着态势,全球金融市场再度充满不确定性,避险资产或再受追捧。

中国央行则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6月24日召开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针对性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会议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果显现,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

“当前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但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央行表示。

全球疫情之蔓延超出预期。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在疫情暴发后第一个月,向世卫组织报告的病例数不到1万例。而在过去一个月里报告病例数高达近400万例。

迄今为止,美国共报告了250万例新冠肺炎病例,死亡人数为12.5万人。最近几周,反种族主义抗议占据了美国的新闻头条,但现在Covid-19又成了头条新闻。

全球来看,从100万例到1000万例确诊,历时86天。其中,从100万到200万历时12天,而从900万到1000万仅用了6天,现在,疫情仍在加速扩散的过程中。

如此,疫情时代的长期延续似成大势所趋。正由周期性压力深化为结构性问题的疫情冲击令世界失衡。

具体而言,程实认为,失衡之一: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兴市场弱者更弱。随着新冠疫情的长期化演进,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深度重构,新兴市场中的中低收入国家将在三个层面遭遇沉重压力。

诸如:第一,转型受阻。第二,“病毒关税”,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对于大部分贸易品而言,一天的延误就相当于加征超过1%的关税。这如同施加了额外的“病毒关税”。第三,供应链裂变。面对疫情的长期威胁,低成本不再是供应链的最重要参考,稳定性正在得到跨国公司的加倍重视。考虑到每1%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通常支撑1%以上的人均收入提升,中低收入国家或将陷入长期困局。

失衡之二:全球投资格局蜕变,金融市场强者更强。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两条主线正在推动全球投资变局:在资金端,由于发达国家央行开启超常规刺激浪潮,全球流动性预计将长期保持充沛甚至泛滥;在资产端,疫情催化新经济加速发展,更多高成长性的标的将涌现于新赛道。

失衡之三:社会“马太效应”加剧,底层民生难者更难。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失衡不仅表现在全球格局之上,亦已深入经济体的内部结构。一方面,贫富分化的加剧将削弱消费引擎的修复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失衡将进一步推动民粹主义的高涨,对内激化各层次社会矛盾,对外催化地缘政治风险。受此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将更为曲折难测。

程实称,在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已经步入并将长期位于一个失衡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未来的投资与政策将沿循两条截然不同的核心逻辑。

其一,投资向“上”,循强以求胜。程实认为,无论是经济还是金融,都将凸显“强者更强”的趋势。由此,在宏观层面,需要主动规避新兴市场中部分基础弱、政策储备少的经济体,更加聚焦于长期表现稳健、政策空间充裕的经济体。在微观层面,充分利用各领域头部公司的优势,把握市场分化中的结构性机遇。

其二,政策向“下”,助弱以求稳。世界越是失衡,越要求政策走向均衡。即使不考虑政策空间的有限性,一味地“开闸放水”以维持金融市场繁荣,也将导致社会“马太效应”进一步放大,动摇经济社会的稳定基石。

“在全球走出3月份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后,政策措施能否重心向‘下’,更加强调结构性、有效救助底层民生,将是决定经济金融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这也将为我们审视疫情时代各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提供新视角。”程实称。

似乎用“史诗级的变化”来描述当下的经济社会并不为过。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这种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各种举措,直接带来世界经济出现深度下滑,出现几大史诗级的变化:

其中之一的变化是:随着各个国家采取社交隔离,采取停工停产、停学、停试等等一系列的举措,直接导致全球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剧烈的冲击。

此外,在面临经济下挫,金融动荡,产业链重构,大宗商品大幅下挫这样的四大史诗级的变化时,各个国家采取了天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前所未有的疫情救助政策。

刘元春认为,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当前世界经济未来的这种变化趋势。因此下一步要关注几个重点:

譬如,第一,随着疫情的蔓延,特别是疫情未出现拐点前,全球经济底部尚未显现。按照预测,全球经济底部很有可能从前期所预测的二季度要延迟到三季度甚至到四季度。

第二,随着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的新深度下挫,各国的金融市场,全球的金融市场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大动荡。

因此,刘元春表示,此前美国市场出现的一个小幅震荡,已预示未来大幅震荡将会是一种常态现象。

不过,回到实体经济,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认为,海外疫情对外需影响最大的时候大概率已经过去。为衡量海外疫情对外需的影响,其统计了中国出口前50国家或地区的疫情和经济活动状况,这50个国家或地区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合计达92%。

就新增确诊人数走势而言,据熊园分析,在这50个国家或地区中,当前疫情在持续恶化的有23个,但大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较低;除美国外,其余22个国家在中国出口的占比合计为18.7%,仅略高于美国的16.8%。

因此,熊园分析,对外需影响的测算,假设需求萎缩幅度与美国相同,其他22个疫情恶化国家对中国总出口增速的拖累合计仅为1.2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部分国家未必会全面封锁经济,实际拖累程度可能小于这一数值。

综合看,“海外第二波疫情对中国外需的影响有限,”熊园认为,理由有三:其一,目前疫情持续恶化的国家在中国出口中占比较低;其二,美国疫情虽然严重,但不太可能重回全面封锁状态;其三,防疫物资出口将对总出口形成强力支撑。需注意的是,海外疫情对外需影响有限,并不意味着外需会持续转好,也不意味着未来出口增速将持续抬升。“由于美欧等国的经济和就业状况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未来中国出口增速仍有下行压力。”

央行则表示,要跟踪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而从资产端来看,程实认为,新经济的未来机遇主要集中于美国和中国,双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疫情影响下,美国、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高增长,英、德、法、日、韩、印等国家的增速则明显放缓。

总体上看,在疫情时代,社会弱势群体陷入了“难者更难”的泥淖。程实分析,由此出发,一方面,贫富分化的加剧将削弱消费引擎的修复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失衡将进一步推动民粹主义的高涨,对内激化各层次社会矛盾,对外催化地缘政治风险。受此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将更为曲折难测。

接下来,如果人类不得不与病毒长期共存,全球金融市场又将如何“消化”将来即来的可能剧变与波动?还是各大央行货币“放水”救市么?似乎政策“向下”——助弱方能企稳,有效救助底层民生,才是决定各国经济金融最终能否行稳致远的重中之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