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团队120天“人机大赛”,怎么提速中国数字农业?

2020-06-30 15:39

何东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土地资源,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美国仅仅用1%的劳动力创造出相当于中国77%的粮食产量。

第二,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我们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但农业用水、氮肥和磷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都比较低。

第三,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严重。现在农业人口约4.8亿,从事农业劳动的1.9亿,大部分是老人,再过10年,谁来务农?

怎么办?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必经之路。智慧农业离我们还远吗?不远了!我初步预测,2030年我们要解决智慧农业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现在许多智慧农场、牧场示范基地基本成型,2040年将在较大范围内应用,2050年左右全面推广应用。现在,一些关键设备、技术、算法、模式,正处于攻关阶段。

国内的企业和高校也在促进数字农业在中国的发展。2020年6月15日,国内首届人工智能种植比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北京拉开帷幕。比赛面向全球招募顶尖农业种植者、青年科学家参赛,进行为期120天的“人机大赛”。

本次大赛在农业科技、信息科技和媒体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大赛顾问团成员,我以视频会议方式远程参加初赛答辩过程,感受颇深。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数字智能”对弈“经验智能”

这次大赛关注农业发展的热点和痛点问题,引领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促使农业从业人口骤减、老龄化日趋严重。未来谁来种地?谁来解决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之路。

参赛的人工智能队以信息和知识为生产要素,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草莓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在和“人类经验智能”生产的竞赛中,进一步落地应用,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智慧农业,有其现实意义。

突破“盆景”瓶颈,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大赛突出智慧种植解决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效果,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农作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其生长受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即使在温室结构化环境中,实现智慧种植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仅进行信息采集和可视化显示,成为参观、示范的“盆景”,在智能决策的模型和算法上,特别是在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上,缺乏可大面积推广的技术和应用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赛将参赛队采取的智能技术方法和推广性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并从实际收获草莓的产量、品质、资源利用率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参赛科技队在采用高科技技术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几乎无法建立完全忠实于植物生理、生态规律模型的实际情况,在“人机对弈”中相互借鉴和促进,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家经验和作物模型相结合,探索并构建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草莓生产决策模型,以及与之匹配的信息感知、智能控制技术方案,为中国设施农业智慧化,提供一种能“落地”应用的智慧种植解决方案。

国内国际顶尖参赛团队,引领“未来新农民”

国内外跨学科顶尖参赛团队对智慧农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心系农业、情系农村、爱系农民的智慧农业新人不断涌现。

参加本次大赛初赛的17支队伍中,来自国内外顶尖农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新企业,参赛队伍由教授、企业总裁/CEO和年轻有为的博士、博士后牵头,把具有“三农情怀”、立志为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多学科年轻人凝聚在一起。从种、管、收、销全程考虑,多学科联合攻克草莓高产、高效、优质、低能耗栽培难题。

参赛队伍中,有的长期从事智慧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有的积累了数字化种植项目实践的经验,有的参加国际智能温室挑战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对智慧农业有独到理解,不仅代表着国际智慧农业顶尖水平,而且带着建设家乡的愿景,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为“未来谁来种地”提供解决方案。未来需要的一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如何培育新一代农民,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