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发布 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

万敏2020-07-17 14:2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7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近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  

“旨在构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央地平台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天罗地网”,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阻止非法集资风险蔓延放大,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中国银保监会网站信息中表示。

本次《规划》强调,注重关口前移、打早打小,提高监测预警体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能力,力争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阶段推动解决问题;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机制,搭建技术平台,深化数据融合,打造形成“全国一张网”;注重科技赋能、安全高效,大力拓展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风险预警效能。强化安全意识,健全防护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近年来,金融活动线上化、互联网化发展不断提速,从过往案例来看,金融科技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技术和信息造成的认知鸿沟,也使得人们辨别风险、防范资金和信息安全的难度在加大。注重“科技赋能”,应是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案件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日前,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钱宝网”非法集资案的重要犯罪嫌疑人熊某被引渡回国,“钱宝网”即是打着“交押金、看广告、做任务、赚外快”的幌子,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宣传途径,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变相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其涉案金额超千亿元。

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以“理财”、“投资”的名义从事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侵害消费者资金和信息的安全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曾经轰动一时的“E租宝”即为典型案例。

今年6月,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9年重庆市检察机关惩治金融犯罪白皮书》,指出了全市金融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包括,非法集资犯罪呈现“互联网+”的特点,犯罪危害性增强;犯罪分子往往设计较为复杂的返利模式,犯罪隐蔽性增强;以高科技、技术热点为幌子,犯罪迷惑性逐渐增强;保险诈骗手段呈多样化特征,防范难度较大;通过非法买卖外汇方式洗钱的产业链“浮出水面”;互联网金融催生新的犯罪形态,亟需重视防范。

从对犯罪活动的事后“围追堵截”到提前预警,相关制度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

本次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规划》明确,到2020年底:完成国家平台和大部分地方平台建设,率先实现国家平台与重点地区平台对接。到2021年底:各地完成地方平台建设,并与国家平台全面对接。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统分结合、智能驱动、高效协同”的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

今年4月20日,2020年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透露,2019年全国共立案打击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5888起,涉案金额5434.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4%、53.4%。

6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拟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定最高刑由十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五年,调整集资诈骗罪的刑罚结构,加大对非法集资犯罪的惩处力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