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产业基金投资人关键词:低频率、大额度、长周期

宋笛2020-07-31 10:0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首钢基金执行董事、新能源和智慧出行投资负责人叶芊接受了他在首钢基金的第一次正式采访。作为一家国企基金的投资人,叶芊对向外界输出这件事情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接受采访的原因是其所投资的项目理想汽车的上市。在叶芊促成下,首钢基金旗下的三支基金曾先后三次共计投资理想汽车7亿元。

7月30日,理想汽车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为15.5美元/ADS,较发行价11.5美元涨34.78%,截至收盘,理想汽车股价收涨43.13%,报16.46美元,市值139.17亿美元。

首钢基金是由北京市政府和首钢集团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管理的基金总额超过500亿元,涉及包括产业收购、整合,城市更新以及财务性投资等多个板块。

“低频率、大额度、长周期”,这是叶芊总结的基金投资策略,“我们不会像撒胡椒面一样投资,我们每个项目投资频率并不高,但额度比较大,周期也相对较长”,叶芊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作为目前中国创投圈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包括首钢基金在内的国企产业基金展现了与传统VC不同的投资风格,经过了数年的运作,这种风格正在得到市场一定程度的验证。

在叶芊看来,一方面国企产业基金具有更谨慎的投资风格,另一方面又不仅仅以财务投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希望能够实现与主营业务的联动,比如选择新能源赛道的原因之一即在于首钢制造业的基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布局。

“我们未来将会持续重点关注出行领域,一方面继续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另一方面关注以停车为场景的智慧出行产业链投资。”叶芊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怎么投?

叶芊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销售漏斗”,这个漏斗被分为若干层,在不同层面内填入了纯电和混电用户的不同需求,叶芊此前曾在主机厂工作,要理解新能源汽车的不同技术路线并不是难事,但他需要考虑的是否吻合市场的需求。

画这张图的时候是2017年下半年,叶芊第一次接触到理想汽车,彼时理想汽车刚刚完成A轮融资。

“销售漏斗”模型在叶芊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客户画像的分析,叶芊的判断是理想汽车能够覆盖更多的客户群体,此外,这个模型还反复被用在叶芊说服其他投资机构推介之时。

“估计市场上超过80%的项目我都看过,其实理想并不是我们最早开始看的,在新能源汽车的项目里并不是最大的。我们认为大趋势肯定是电动的,电动化向下我们选择的是增程为主的方案”,叶芊对经济观察网解释道。

从17年下半年接触到18年完成投资决策,首钢基金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但在随后的两年的时间中,首钢基金密集的利用3支基金完成了累计7亿元的投资。

“我们不太完全受市场的影响,我们有自己相对一个明确的判断,第一轮投三个亿,此后又动用了其他两只基金累计投了将近7个亿,相当于我要做三次决策,而且要在三个基金层面去做。我如果要是对这个事情想不清楚,就不会坚定投三次”,叶芊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谨慎的投资决策是这家国企产业基金的风格之一,对于风险的敏感让基金在投资中保持了低频、大额的风格。

在每次投资前,叶芊总会设想这个投资的底线在哪?“到目前为止,基本还没有说彻底走不下去的项目”,叶芊表示。

作为这种低容错率投资风格的另一面,国企产业基金普遍具有的长存续期则可以成为优势的补充,这意味着投资机构可以不用着急退出,可以在给予项目更长的培育周期。按照叶芊介绍,目前首钢基金的存续周期普遍在8年左右。

为什么投?

一个细节是,在理想汽车这个项目上,叶芊说服自己和说服投决会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首先要在一个大逻辑上达成共识,就是中国一定会出现自己的特斯拉,然后接下去再看哪一家企业最有可能”, 叶芊表示。

“大逻辑”是国企产业基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思路,一位国企基金LP曾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与主营业务的联动或关注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新兴产业是国企产业基金相对重视的逻辑。

理想汽车并不是首钢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整车项目,也不是首钢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此前首钢基金曾相继投资过北汽新能源和福田汽车。

首钢基金的整个出行板块搭载了首钢产业逻辑的两端:一端是首钢原有的钢铁、制造业业务,另一端是诸如停车在内的智慧出行业务。出行投资中涵盖了整车制造、零部件、新材料以及二手车交易等。

“财务回报当然是基金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我们也要考虑到LP的需求和国企基金产业联动的需求”,叶芊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北京顺义创新产业基金是首钢新能源基金的LP之一,作为一只具有政府性质的基金,其负担的任务之一是需要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助益。

“我们一直在帮理想汽车做几个事,其中就包括维护政府关系,我们帮理想汽车对接了顺义区政府,理想汽车的总部今年下半年就能搬去顺义”,叶芊表示。

在叶芊看来,通过政府资金达成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联动,不仅能够为被投企业发展带来助益,同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增量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