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数科:破圈、升维与增长

2020-08-03 12:53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发力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全行业的发展共识。投身产业数字化领域内的科技巨头们,其正面交锋也变得愈发激烈。

加之后疫情时代,各行业企业快速地意识到,组织变化和技术创新对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正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加快推进“新基建”的浪潮中,企业的“增长”路径与生存难题,更加依赖于具备着产业数字化优势的科技巨头们。

京东数科深知数据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在过去近7年的耕耘中,早早地结合自身优势面向金融机构到多样化产业进行着深度融合。而今,产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京东数科更是提出了“首席增长官”的定位,要与合作伙伴共谋增长。

目标增长

疫情黑天鹅的突袭,让不少传统行业企业面临生死难题。来自四川广汉的禽苗养殖农户钟杰波没想到,京东数科紧急开发出的京东西南禽苗交易平台,让遭遇禽苗滞销的数千名养殖户”绝地重生“。

原以为与京东数科的合作会像其他平台一样,不过是找到了一桶“解近渴”的水,“是静止的”,可让钟杰波出乎意料的是,“京东数科就像一个水龙头,拧开后便有新客户源源不断地找来。”据他讲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从平台链接来的客户咨询电话。

在京东数科副总裁、金融科技群组总裁许凌看来,这便是提出“首席增长官”的现实意义。“通过持续的可运行的增长方式,跟客户绑定在一起。”

他指出,京东数科提出”首席增长官“的核心是帮合作伙伴诊断业务的数字化程度,尽可能全面地帮其在业务环节上实现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从而去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客户增长、业务增收等攸关企业发展的关键诉求。

当然,“我们不是在单纯输出一个脱离了产业价值的技术。”在京东数科副总裁、技术产品部总经理/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曹鹏的认知里,京东数科一定是将AI技术、数字化能力放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帮助创造产业价值,实现增长。

“我们不是IT服务商,不是靠卖系统赚钱的成本定位,而是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融入到合作伙伴的生产运营、市场推广及业务增长的全过程中。”许凌认为,只有增长才是检验技术服务的最终标准,而京东数科面对目标客户做出的是一份效果承诺。

不过,京东数科并非盲目进入的各产业,其选择的标准多为“产业空间足够大,规模天花板高,数字化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产业”,同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否适用于该产业的数字化需求”。

在他看来,京东数科深入挖掘的数字营销行业,因远未被改造完成而具备极大的升级空间。许凌没想到,京东数科会在疫情后迎来数字营销的广告业务狂增。

“不少传统户外媒体会有一个感性认知,疫情期间对户外投放的预算急剧下调。”但京东数科副总裁、数字营销部总经理陈蕾发现,以数字化户外广告为核心阵地,同时深耕社区数字化的钼媒,在防疫期间接到了不少落地社区的广告投放及解决方案需求,甚至现实是“需求大于供给”。

其实,钼媒的能力在于,“广告主投相同的钱,却可以通过我们更精准的数字营销,获得更多精准的客户。”除了让广告主一眼看到增长的实际效应,同时,钼媒还具备对客户进行私域运营的能力。陈蕾以银行类广告主为例,钼媒不仅能为其信用卡用户拉新,还能基于数据信息对处于休眠的账户予以激活。

“增长”不单单是企业、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诉求,如今更上升成为G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安全稳定的效率目标。而京东数科在其中,早已投石起涟漪。

京东数科副总裁、智能城市部总经理郑宇告诉记者,“在智能城市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难点在于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的平衡。政府数据因其敏感性多不能做到共享,加之不少第三方信息服务公司以总包+分包的形式参与其中,使得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数据孤岛。

“构建智能城市需要建立一个真正有机的共享底层生态。”在郑宇看来,这个数字底座的竞争异常关键。他表示,不同于友商卖“云”做智慧城市应用,京东数科的定位是打造一个开放化的城市操作系统,可以复用于任何“一朵云”,关键是真正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及城市痛点。

在郑宇看来,这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共建过程,同时在京东数科的开放生态中,第三方的共建者可以利用平台数据“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自己的应用。他举例说到,过去一个20人的AI团队耗时两年时间才能开发出来的应用,如今在平台上只需要一个人一天就能将应用开发出来。

主动破圈

“对于广告主而言,我们不仅仅为其提供获客能力,在此之后还能帮助它对客户进行充分地长期运营。”在陈蕾看来,关于用户增长,钼媒正在做的事情便是把京东数科的能力聚合在一起做营销升级,这个过程就是在破圈。

许凌也坦言,在京东数科原有的组织模式下,各业务部门间都是独立进行销售和对接,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内部没有形成合力,组织协同上更是割裂的。”不同于过去将大量资源与科技能力锁死在金融行业客户,现在的京东数科要继续做大做强金融行业解决方案的同时,其战略规划便是将上述核心能力辐射到新的板块中去,许凌强调,这才是真正的“产业数字科技”,不过要实现这个愿景,对组织提出的最大挑战便是“破掉闭环”。

封闭导致各业务线自成一个小闭环,尽管打破这一氛围会带来不小的组织压力,“对管理者的要求非常大。”许凌认为,不仅围绕京东数科的战略,同时对团队的未来能力打造上,“破闭环变成协同性组织是必然的。”

据许凌透露,前后历经4个多月的内部讨论,京东数科终于于今年4月完成“重构”。一改过去以产品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如今的它“以客户为中心”,分别形成了提供客户拓展、交付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行业层;专注产品创新力与竞争力打造的产品层;负责大数据、风控、AI等底层基础技术的核心能力层;解决产品资源与行业客户高效连接的开放平台层,最后加之职能平台在内的新的组织模式。

其中,由AI科技、智能城市、数字营销、金融科技构成的“四驾马车”,成为京东数科迎战互联网“下半场”的业务方阵。在京东数科副总裁、金融机构合作部总经理杨辉看来,“这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转变过程。”

杨辉认为,这让京东数科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路径较之其他公司发生变化,“我们基于场景带来相应的科技产品,当业务层达到互信后,又会深度参与到数据、业务及产品的中台搭建过程中,如此由浅入深的提供解决方案。”

升维打法

采访中,许凌表示,新的组织模式既有利于提升业务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还可以为京东数科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实际上,从搭建白条支付、供应链金融、财富等在内的应用系统,到基于整个平台大数据的风控能力及机器学习的技术,输出至金融行业从而升级金融科技,发展至当下智能城市建设、钼媒数字化营销及AI机器人的应用落地等,曹鹏将京东数科与企业携手做数字化的技术演进路线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应用、数据及智能化。

而今站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节点上,京东数科已然打响了一场升维之战。

“每个企业本身的禀赋不一样,采取的路径也不一样。”杨辉认为,京东数科带去的不只是科技服务,还带入了京东的整个生态,“这是一个多维的服务。”

在他看来,京东数科主要帮助行业企业、机构甚至城市方面,解决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以及控制风险一系列问题。在切入到客户价值链全链路的过程中,杨辉认为,“京东数科的禀赋是由应用层到能力层的逐步沉淀。”

确实,京东数科近7年间积累下的技术实力,如今在平台模式下沉淀、深化,进一步提升了其向外服务赋能的能力。

资管科技,就是京东数科金融科技板块向资管这一垂直领域的纵深。

京东数科副总裁、资管科技部总经理徐叶润说到,京东数科面向资管科技领域一直有一个“做中国的阿拉丁”的目标,不过实现起来要分几个阶段,从数据信息提供到高效率投资研究系统和平台的搭建,以及智能化的交易体系建设,从前到后完全贯通资管客户的整个投资流程。这一解决方案也可以根据机构的实际需求组件化输出。

例如,京东数科与华夏基金携手打造智能资管平台,通过提升数据整合及开放能力,满足市场资产定价及风险相关的数据需求,提升金融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应用的效率,共同打造统一的资产管理数据可视化应用,实现业务全局视图。

投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潮中,许凌也深知,这绝非过去“通吃”的时代,“不是我们主航道,不是核心竞争力的,给到合作伙伴去做”。郑宇对此深有感触,“不太可能有一家公司凭一己之力把整个城市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智能城市一定是要共建的。”在他看来,京东数科践行的平台化思维,大大解决了数字化共建过程中的效率难题。

作为一直以来“吃螃蟹的人”,曹鹏讲到,京东数科从首提“金融科技”至今提出“首席增长官”的定位,都没有行业先例可供参考。 身处用技术去创造收入的部分,他对技术应用于产业场景中,如何为客户创造实际效益尤为重视。

他以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铁路巡检AI机器人为例,当它专注去识别铁轨的平整度、倾斜或断裂以及路基和站台间距的巡检序列,相对to C的复杂场景而言,更为标准化的产业场景可以降低技术实现的难度。在曹鹏看来,目前机器人产业整体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底层基础能力不足,每一个细分领域在应用具体场景时,都需要从头开始“造轮子”。京东数科正在解决的是“巨大研发投入和细分市场小规模收益之间的矛盾”。曹鹏自知,“瞄准一个明确且细分的场景,提升生产效率的实现度会比较高”,虽然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面比较窄”,但却做到了“精、专”二字,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解决痛点问题的关键。

不过,在陪跑行业迈步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路上,京东数科不单单在对外赋能,特别是在“首席增长官”确立后,现实也在倒逼京东数科对人才需求的门槛升高。科特勒中国区合伙人王赛认为,合格的首席增长官,既要有公司的战略思维,知道规划以及如何实现增长;还要具备客户、品牌及产品的知识结构及细分定位,最后能基于数据动态做出决策。

跻身新基建的赛道中,助力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跃迁的过程中,京东数科“以客户为中心”主动破圈寻变,在许凌看来,未来除了考核对产业的渗透率及深度,技术能力的优势打造外,京东数科还必须聚集一群特别懂数字科技,以及懂行业“know-how”的人。

钱玉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