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药品集采前夜 对话药企竞标人

瞿依贤2020-08-19 22:3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8月20日,药企又将迎来一次“大考”——第三批药品带量采购开标。

从2018年12月的“4+7”集采,到2019年9月联盟地区集采,再到2020年1月的第二批药品集采,药企们已经走过两批药品的3次集采,药品的低价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不管从企业心态的转变,还是从联合采购办公室集采文件的变化,都可以看出,药品集中采购、挤压药价虚高水分已是大势所趋。由此,业界的一个共识是:做仿制药没有出路,要做创新药。

在第三批药品集采前夜,经济观察网对话了某药企的市场准入负责人,他参与过3次集采现场、即将参与第4次集采现场。

经济观察网:你去过几次药品带量采购开标的现场?

答:2018年的“4+7”,2019年的联盟地区扩围,还有疫情前2020年1月的第二批药品集采,三次我都去了现场。有些标书是我交的,有些标书是我同事交的。

三次的心情都没什么变化,我觉得现场气氛也没那么紧张,可能因为我们竞标的产品在医疗机构的使用量并不是太大,而且在我们整个产品线里面,竞标的药并不是销售额很高的产品,占比很小。再一个,我们那个品种集采的量也不是太多,所以对我们来说,集采不是特别“卡脖子”的事情。

但是我知道对一些企业,竞标的品种可能占到整个公司销售额的七八成,它的主流品种在集采目录里头,那进不进这个事情就特别重要。事实上这家公司最后也没中,它就很被动。

经济观察网:你会关注哪些带量采购的细则和规定?

答: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产品报的量大不大;第二,规则是几进几。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上午唱标结束后,下午选省份,各个省份之间的报量差异也比较大,因为每个地区用药习惯不一样,疾病谱也不一样,最高的省份报量往往是平均水平的好几倍,所以选省份也很重要。

企业有很多考虑因素,现在报的量是一方面,另外还要考虑这一类产品在当地市场的潜力,因为有好多地方实际使用量会超过采购量,还有些地方的使用量是刚刚完成采购量,所以,我们要评估某一类疾病产品在某个省份的潜力。

再一个,还要看企业自身在那个省份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团队,这是两方面考虑:有的企业会说,这个地方我有团队在,所以就选自己团队布局比较好的省份;有的公司会说,我利用这个机会来重新布局,增加当地的团队配置。

还有合同期长短的问题,对于我们过评(即通过药品一致性评价,通过仿制药必须和原研药“管理一致性、中间过程一致性、质量标准一致性等全过程一致”的要求)的企业来说,肯定希望合同期越长越好,不要动不动就经历这种“爆炸”的洗礼。

但现在的规则还是比较科学的,充分竞争的品种(中标企业数量多)合同时间长一点,只有两三家过评的品种,合同时间短一点,因为后面还要有不同的企业来参与。

经济观察网:国内有实力的传统企业,几乎都公开说过以后不做仿制药了,只做创新药,投入的钱从哪里来?能从带量采购节省的销售费用中来吗?

答:带量采购的规则是一样的。很多企业原来就有市场了,有自己的营销团队做专业的推广。还有一些新兴的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他们就不再需要营销的队伍了,因为带量采购的“量”保证完成了,2019年的数据,各个品种几乎完成采购量的2倍了,落实执行力比较好。 对于这一类刚刚冒出来的企业,虽然销售价格比较低,但是量在那里,基本上以一个成本价加上一些物流费用,就可以抢占到一部分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机会。

经济观察网:创新药肯定是要做的,而且要大力投入,不过,你认为市场或者说患者也需要仿制药吗?

答:仿制药也总是要有人来做,但现在国内的问题是,同质化的仿制药比较多,有一些产品是过剩的。

这跟当初各个生产企业的立项有关,因为现在还有好多没有过一致性评价的大产品,有的是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还过不了。按照现在国内制药工业的发展速度,日后慢慢都会克服。

经济观察网:参加带量采购的仿制药要做一致性评价,一个药的一致性评价需要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算上这部分投入,再算上节省掉的营销费用,总体算下来,你觉得在带量采购这件事情上是亏了还是赚了? 

答: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保证一个良好的运营趋势,不能违背市场规律。

一致性评价对一些有规模的企业来讲,负担并不是特别大,这也是一个过程,掌握了这个质量标准,企业同样也可以用在日后的创新药研发上面。所以不能很简单地说我这个赚了,那个亏了。 

日后仿制药低价竞争趋势也很明显,企业也不能够依靠仿制药去赚取更多的利润,那就要把工艺提上去,成本降下去,做一致性评价也是必经之路。 我们公司的一致性评价,整体比较顺利,我们从国际上仿制药做得比较好的公司里引进了一些人,他们知道怎么去立项,怎么提升工艺水平,所以我们开展的速度也比较快。第一个一致性评价的流程走完,第二个就快很多。

经济观察网:第二批带量采购中选品种中有4个在执行初期可能存在供应紧张、发货延迟等情况,而2019年底“4+7”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地区的25个中选药品平均完成约定采购量的183%。实际完成采购量接近两倍,对企业的产能会有压力吗?

答:其实现在已经优化了,以前是全国货源单一,第一次“4+7”试点每个品种就一家中标,对企业来说挑战比较大。因为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不知道未来中不中标,所以不知道是应该增加生产线,还是就维持现有的规模。 

现在的招采文件已经优化了,大品种好几家中标,从产能分解了企业的压力,就像去年的白蛋白紫杉醇,有企业供应出问题以后,恒瑞和石药顶上,互相有一个补充,不会影响患者的用药。 

经济观察网: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有什么影响?

答:从长期来看,会把中国的医药产业分成两种状态:一种是以创新药为主,另一种是仿制药为主。

大家都讲创新药,创新药的定义是比较广的,大分子、小分子,包括生物制剂、一些靶向药物,哪怕是新的剂型,其实都是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要看治疗领域,因为药都是分治疗领域的,你要考虑在这个治疗领域还想不想做。做仿制药的话,也要改造工艺、控制成本。

带量采购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并不是说让药企活不下去,而是把一些充分竞争产品的价格压下去,以最低的价格实现给患者的供应,从社会效益它是最好的,带量采购的目的不是扼杀企业。

当然,有一些企业被“扼杀”了,那它也是被市场给淘汰掉的,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其他企业在比你更低的价格水平上,还能够正常运营?同一个药品,每个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别也挺大的,所以还是要修炼“内功”,控制成本。 

当然这也涉及原料是否自产的问题,这直接关乎成本。因为你想,从外面采购原料,原料药公司是不是要赚一笔钱?

带量采购的规则是针对所有企业设立的,现在政策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原来是“4+7”在11个城市试点,现在慢慢常态化,我觉得从公平性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

另外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治疗领域千差万别,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治疗领域原研药占的市场份额比较高、国内企业没什么市场份额,带量采购给了国内企业一些机会,当然原研药可能面临降价或者丢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等大健康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