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丁发布全新品牌形象推微型车 欲守住低线市场份额

干群芳2020-08-26 23:30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作为低速电动车向乘用车转型升级的代表,雷丁汽车升级在品牌建设上的动作不断。日前,雷丁汽车发布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和K-Car(源于日本的轻自动车)新车芒果,并宣布雷丁汽车品牌进入3.0阶段。

“雷丁3.0时代,更多是围绕消费者出行和用车的体验,品牌不断在往上走,整个发展战略,发展思路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雷丁汽车总经理舒欣表示。在前两个阶段,雷丁汽车的产品和品牌都贴上了低速电动车的标签,重塑品牌形象将是雷丁实现突围的关键一步。

雷丁汽车来自山东潍坊,成立于2008年。低速电动车是山东省的汽车特色产业,也是雷丁汽车的发家业务。2009年4月份,雷丁汽车发布了第一款电动汽车可可,随后又发布了D50、V60、D70、E60等多款新车型,既有轿车产品,又有SUV产品。瞄准了短途代步微型电动车市场的广阔需求,雷丁汽车一度连续蝉联国内低速电动车销量冠军。不过,随着2018年国家对低速电动车进行整顿,雷丁汽车必须要通过转型升级来维持发展。

除了对生产线进行升级,雷丁汽车还通过收购获取了转型升级所需的生产资质。2018年4月份,雷丁汽车全资收购了位于咸阳的陕西秦星汽车有限公司,后者拥有新能源商用车和特种车生产资质。2019年1月份,雷丁汽车通过重组收购四川野马汽车,后者具备新能源及传统能源乘用车、客车等生产资质。连续两次收购,雷丁汽车正式从低速电动车制造商转型为具备完备生产资质的新造车企业,并且在山东、陕西和四川三地拥有生产基地。

在获取资质后,雷丁汽车迅速对产品进行了调整,在覆盖城镇出行的基础上布局城际交通,2019年7月发布了i家族产品,推出了i3、i5、i7三款新车,进入高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此外,雷丁还谋求品牌形象的升级。今年4月份,雷丁汽车发布了星蓝计划,计划从品牌、产品、销售门店和服务四个层面进行品牌升级,计划在2020年完成10款产品的上市和1000家终端形象的升级,并且邀请了演员黄晓明作为品牌代言人。

此次全新视觉形象的发布和芒果新车的发布,是雷丁汽车“星蓝计划”的进一步落地。雷丁的全新品牌视觉形象更加简单、扁平,这也符合目前其他主流车企LOGO焕新的趋势。与此同时,雷丁汽车也将瞄准中国新城镇居民的用车需求,通过对新车芒果设计和配置等层面进行升级,在中国开拓K-Car细分市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片蓝海,近两年也吸引了多家企业布局,如长城汽车、五菱宏光、奇瑞、云度等。

“未来消费者不管从购车成本、安全性、可靠性、技术稳定性、蓄时里程还是电池等方面,都更适合消费轻型、小型、紧凑型的电动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说轻型的、小型的电动汽车还确实是蓝海。”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在雷丁汽车活动现场表示。数据显示,五菱宏光7月24日推出的微型电动车MINI EV迅速热销,当月销量达到7346辆,这也证明了微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空间。

而传统车企的市场下沉,被认为将对此前的低速电动车市场份额进行替代和抢占。数据显示,雷丁汽车2017年和2018年销量分别有15万辆和28.7万辆,而2019年增速明显滑落,销量仅与2018年持平,2020年上半年销售10.34万台。对于谋求转型的雷丁汽车而言,除了产品实力之外,品牌形象则成为最大的掣肘,这也被认为是其进行品牌形象升级的主要目的。

舒欣表示,相比之下,雷丁汽车的优势在于一直专注低线市场,因此了解消费者需求,能够更好地做好产品功能和成本的取舍;此外,由于已经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规模,雷丁从整体设计研发费用到供应链的采购成本,到生产制造费用,到渠道运营的成本,都会被大量分摊,更好满足目标市场核心的性价比需求。数据显示,2019年,雷丁电动汽车终端累计用户超过100万,2020年终端门店达1.3万家。

除了自有的雷丁品牌外,雷丁汽车如何将收购的秦星汽车和野马汽车做好资源协同,也将决定其业绩表现。2018年7月,雷丁汽车发布了“渭·蓝双100战略”,称要在2020年实现雷丁秦星产品销售收入过100亿,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过100万。2019年4月,被雷丁收购后,野马汽车发布了2025战略,计划2020年销量超过15万辆,2025年销量超过70万辆。

公开信息显示,秦星汽车被雷丁收购后,销量业绩暂未披露,产品层面的新消息是今年3月份下线了“秦星G10F”氢燃料电池客车。而野马汽车在雷丁入主后2019年销量增长三成,今年又推出了多款新车。不过,今年1-6月份野马汽车累计销量没有达到预期。舒欣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野马汽车未来还将进行大的业务调整,目前还在规划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丁汽车要想实现此前定下的销量目标,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