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突破核心技术光砸钱不行

社论2020-08-28 22:19

经济观察报 社论 22143.6亿元。根据8月27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这是中国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首次超过2万亿元。从增长数据的角度看,这当然是持续投入的自然结果。不过或许也可以说,在今天这个时点上,这些数据寄托了国人更多的期望。

人们预期很快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加码,科技工作者将获得更有效的激励,企业则将在税收优惠等各方面得到慷慨的支持。中国最近发布的芯片新政即是一例。科创板企业被追捧反映了市场的预期——投资者以这种方式为中国可能崛起的科技企业投票。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由此而论,一个科学的新春天正在到来么?或者说,这代表了一种积蓄已久的热望。中国有过不少成功经验,一些核心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自信在于,如果我们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可以完成“两弹一星”,今天,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如何不能拥有自己的高端芯片、光刻机和数控机床?

相信我们可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相信,核心技术领域短板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当然有决心突破瓶颈,但不能操之过急,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创新有创新的逻辑,科学有科学的规律。我们的自信不能超越基本逻辑和规律。

比如最近一个流行的看法是,过去之所以无法突破,主要是不够重视和没钱投入。持此论者认定,一旦奋发图强,我们要取得成功并非难事——今天上上下下重视,中国的经济实力更不同往日,只要肯下决心砸钱,芯片和数控机床都不在话下。我们相信钱是要素之一,不过科学认知和技术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前行,没有捷径可走。要知道在很多领域我们还是跟跑者,跟领先者相比,有些地方差距不小。

承认这一点决非妄自菲薄。理性的认知是正确选择的前提。承认这一点,我们知道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绝无可能闭门造车,即使逆风逆水更多,也要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这与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并不矛盾。

创新根源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多年以来,中国科技经费更多投向应用和试验发展领域,因为更容易产生“成果”和直接收益。这体现了某种实用主义,但或许也不乏作为追赶者的功利。这固然无可指摘,但当我们将目光锁定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时,如果没有长期主义,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环境,让科学家一辈子专心干好一件事,何以铸造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稳固基石?

我们注意到,2019年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比首次超过6%,达到6.03%。这是科技界久已期待的变化,虽然距离发达经济体通常15%的占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样要问的是,即使我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是否笃定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然后我们会期待,行政体系的尊卑不再左右学术话语;属于学术共同体的回归学术共同体;科技专家们决定怎样搞科学研究,如何调配和支配资源;科学精神不再稀缺,批判性思维不再被当作离经叛道——所有这些比慷慨的投入更重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