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生物安全管理 2020年度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云端”落幕

2020-08-29 16:07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我国大健康产业有望迎来腾飞的黄金时期。而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8月28日,由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举办的“2020年度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经济观察网、微博、知乎、腾讯、抖音、快手等10余个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围绕大健康产业宏观政策、新基建如何推进、民营企业脱困破局、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机遇等热点议题,邀请经济学者与企业共同探讨中国大健康产业新路径。

在圆桌研讨环节中,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原副主任滕仁明主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室资深教授、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名誉主任闻玉梅女士,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交叉医学院国际生物中心主任、教授王宏广先生,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先生,青岛海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稳夫先生进行了观点分享。

闻玉梅:《创新思维启动创新型医学生物技术为抗疫及健康中国服务》

当今形势下,抗疫与慢性病防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两只抓手”。目前,我国面向抗疫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需要面对老龄化等问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科研机构和企业有机会结合抗疫以及慢性病防治,应对上述问题,并达到事半功倍。

在此过程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医学生物技术发展的源泉。疫苗和药物,包括抗体药物等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一方面,我国应当发展新型疫苗的平台建设,包括预防性与治疗性疫苗,同时加强主动免疫疫苗与被动免疫预防结合性研究,开展多途径疫苗免疫等;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技术也需要得到大力发展,例如治疗性药物中,是否可通过改造让小分子药物具有大分子药物功能等。

创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目前,我国采用的医学博雅教育,还需要凸显更多的现代社会化特点,而且医药卫生教育必须有人文医学的内容,加入法学与经济学,并让学员们尽早接触这两门学科,这对启迪他们未来认识和成果转化将有所裨益。同时,教育要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把企业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前移,让研究方向与市场方向更早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建设微型实验室或者车间来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王宏广:《建立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巩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

社会发展经历了工业时代、农业时代,现在来到了信息时代。而下次科技革命很大概率会出现在生物领域。中国能否独自或者共同引领新的科技革命,直接决定着国家发展进程和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说,在生物经济时代,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共同引领者,我国将有望长期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

生物安全与众多安全领域密不可分,包含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军事安全等。在我国12个国家安全中,有6个与生物安全相关。如果没有生物安全的保障,那么我们也就很难得到生命安全的保障。如果生命安全遭受威胁,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就会受到重大影响。未来,生物技术能否推进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协同,将是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彭明强:《公立医院的医疗创新与生物安全管理》

在这次疫情中,作为公立医院主力军,中日友好医院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升级改造。第一是严格的三级分诊,包括第一道防线门诊、第二道防线综合病房、第三道防线医疗区域。通过严把三道防线,医院保证了疫情防控的首要环节。

第二是加强住院管理,强化急诊服务。由于疫情防控中有一部分病人需要住院,因此医院实行普通病房的零配住、零探视,减少病人密度,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同时开展了体现人文关怀的云探视服务。对重症病人,医院则开通了绿色通道,做到急重病人核酸检测的随时送检、随时出报告等。

第三是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力做好筛查。医院迅速补充队伍力量,成为北京地区最早具备核算检测能力的三级三甲医疗机构之一。同时,医院对检测人员进行了分类,包括发热病人核算检测、住院和特殊检查人员核酸检测,以及健康体检或是入职员工核算检测等,对这三类人群进行了严格区分。

第四是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也就是利用平台进行远程会诊。疫情期间,医院汇诊了30多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并且开展了互联网加医疗服务,让慢性病人可以在线复诊,药品也能够配送到家。

医院在做好上述防控的同时,还做好了人员的培训,包括制度管理的落实,保证了疫情防控和医疗复工时,全部医护人员都是零感染。由于秋冬季又是高发季节,医院未来还会积极应对、绝不放松。

王稳夫:《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打造生物安全新基建》

当前,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作为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品牌,海尔生物始终围绕用户需求,致力于为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等场景提供生物安全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持续加速生物安全布局。

一方面,海尔生物持续创新迭代,先后研发并上市了医用空气消毒设备、负压隔离设备、高压灭菌设备等产品;另一方面,公司积极与生态方共创成套PCR实验室、P2实验室、移动方舱等系列场景综合方案,快速响应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在当前形势下,疫苗接种是政府和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我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

在此背景下,海尔生物通过与用户持续交互,生态共创物联网疫苗安全接种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涵盖移动接种和固定接种两大场景,能够实现疫苗前期预约、中期接种、后期追溯全流程信息闭环。其中,固定场景包括预防接种门诊、出入境检疫中心、指定医院的全场景;移动场景配置了移动接种车、便携式移动接种箱+PDA等。

目前,海尔生物已经在疫苗生态、血液生态、样本生态和药品试剂生态搭建了“新基建”。2020年是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海尔生物将继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助力解决民生健康问题,致力于让生命更美好。

融合共建 多方合力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圆桌主题讨论结束后,各嘉宾分别围绕自身专业领域,表达了对生物安全发展的美好愿景。

闻玉梅院士表示,未来健康中国不仅依靠国家层面的推动,还需要社会力量与公共医疗资源更加紧密的融合发展。因此,希望今后大家能够更多关注医药卫生、人民健康等方面的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来讲,科研的发展要与实际诉求、企业层面结合的更加紧密,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更高质量发展。

在谈及高等实验室安全管理时,彭明强院长强调,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公立医院面临着综合能力和管理的深层次提升需求,在硬件设备、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以及精细化管理上都需要得到培训和加强。公立医院应当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多方面下功夫,才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抗疫挑战。

织牢、织密生物安全防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生物安全相关企业应尽的义务与使命。王稳夫提到,在全国上下一心,共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环境下,海尔生物一方面会积极承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围绕用户需求,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民生健康。

文章配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