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河的生意经

田进2020-09-26 11:3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常住人口70万,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与济南隔黄河相望。

这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给初到此地游客的第一印象。

近些年,基于政策支持与地理位置优势等因素,齐河成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起,齐河连续六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同时入选“2020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数据显示,2020年1-7月,齐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8.2亿元,同比增长8.1%。作为对比,上半年,全国GDP同比下降1.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

齐河县并不满足于此。

在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近些年,齐河县开始谋求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2017年起,陆续出台《工业强县实施方案》、《推动钢铁智能制造生态圈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引进一批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人才。

当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出现在这座黄河畔的县城并迈出自己的特色步伐。

生物医药企业聚集效应

2003年,从美国回到齐河投资建立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多安)时,张海军不曾设想公司能发展到当下这样的规模。

张海军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现在,公司有员工700余人,公司主营产品包括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系统、微创引流导管等50余个品种,进入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3000多家医院,出口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已中标国家第二批工业强基工程。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净利润3129万元,实现纳税3175万元以上,入选齐河县纳税“十强企业”。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研发需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此时便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我们需要一直为资金而烦恼。期间,也刚好得到山东省投资机构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等大力的支持。2012年,公司的产品陆续完成了产业化”,张海军表示。

除了研发资金,张海军还需要为吸纳人才而烦恼。

张海军表示:“人才是企业创新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齐河虽然交通比较便利,离北京、上海都比较近,但它毕竟是县级经济区域,即使在济南,高科技医疗方面的人才依旧是比较缺乏的。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提高待遇、配备资源等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和国内外多所高学合作,让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去高校就读,进一步培养科研人员的能力。”

齐河县政府工作人员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为吸引人才,近几年,齐河县通过实施“英才兴齐计划”,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0人,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59处,与山东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不止于百多安一家药企。近几年,齐河生物医学及医疗器械产业已呈现聚集的趋势。

上诉政府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百多安所在位置位于齐河于2013年设立的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成为齐河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接受“一圈一带”战略辐射、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产业平台。近年来,园区累计投资2.5亿元。目前开发区已引进培植生物医学及医疗器械产业项目15个,卡森干细胞制备中心、唐派医疗等项目8月底建成运营,原创抗艾新药艾可宁产业基地项目将于2021年年底投产,联东U谷·齐河生命智慧谷项目已开工建设。

不仅于此,2020年4月,齐河出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组建6个产业招商专班。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齐河已外出招商300余次,对接项目600余个,其中在谈项目94个,签约项目15个。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张海军有期待,也有挑战。

2020年,张海军完成了公司股权的划分。他预计,公司将在2021年冲刺科创板。

张海军表示:“公司冲刺科创板的止的,是希望能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进行创新。科创板有利于高科技公司的价值评估,能让企业有持续的资金进行研发,而研发便是医药器械类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当下,面对越来越多医疗器械产品纳入集采范围,张海军表示,集采肯定会大幅度压缩医疗器械企业的利润,尤其一些生产单一产品或产品价格不合理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现在五六千元的心脏支架价格,我认为仍然是不合理的,集采将强迫企业进一步降低价格,只有不断创新研发推出新产品的企业才能好过,而这也将督促着我们不断的去研发。”

粮食丰产增效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十二年前,齐河县的粮食种植就开始搭上标准化技术。

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落户齐河,齐河县便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数据显示,齐河县财政已累计投资10亿多元开展了农田路网、林网建设。在此基础上,全县规划建设了农业农村部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8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和10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辐射区。2019年,齐河县粮食总产26.5亿斤,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亿斤以上。

作为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朝刚也赶上了这趟潮流。

李朝刚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经过七年时间发展,公司现有管理、农技人员58人,机械操作员320人,建有农资、设备仓库8000平方米,服务范围遍及河北、山东等11个县市,日作业能力耕播2000亩以上,全托管服务面积2.4万亩。

回忆起产品技术推广过程,李朝刚表示:“起初推广时也面临农户不信任的情况,因为之前他们也没体验过,这时我们就尽量做到群众化,让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指导,试图让农户接受产品方案。期间,我们还发现因为粮食种植涉及多环节,可能一个环节农户采用了我们的标准化技术方案,另一个环节则采用自己的技术,也会影响最终的产量。”

为此,一方面,李朝刚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具,包括直升机、无人机等机械;另一方面,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制定了103项企业标准,创建了齐力新特有的“六统一”服务模式。即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对合作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供应服务标准、统一测土施肥服务标准、统栽培管理服务标准、统一植保防治服务标准、统一农机作业服务标准、统一烘干收储服务标准。

李朝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通过“六统一”服务模式,在播种时,相比于传统耕作,成本能降低30%、产量则能上涨5%。在施肥时,能使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20%-25%,利用率提高40%,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李朝刚的公司不是个例。

齐河县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个,农机保有量4万台套,年作业面积760万亩次,综合托管率80%以上。组建起以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技站农技人员和村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组成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实现“万亩有技术专家,千亩有技术标兵,百亩有技术骨干”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政策扶持上,齐河县还在发力。

2020年,齐河县出台《齐河县粮食高质高效创建实施方案》,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的“三要三给”指导思想,对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扶持奖励,并在农机具补贴、惠农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

文化产业因地制宜

在齐河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中国最大的旅游项目集群——泉城欧乐堡度假区,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峰花了十年。齐河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也是李海峰选择投资齐河的两大原因。“区位优势上,齐河距离济南市区20分钟车程,坐高铁1.5小时可到达北京,3小时可到达上海。齐河县内共有4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齐河也处在质态区黄金旅游线路上;资源优势上,10年前,泉城欧乐堡度假区所在地就被定位为黄河国际生态城,同时齐河拥有林海、湿地以及全长63.4公里的黄河生态走廊”,李海峰表示。

目前,欧乐堡梦幻世界、海洋极地世界、水上世界、动物王国均已建成开业,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2022年年底泉城欧乐堡度假区全部项目落成后,预计年可接待游客600-800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上万个。

泉城欧乐堡度假区只是齐河近些年培育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

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滕志刚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除了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黄河生态城也是齐河发展的一大特色。2008年7月,随着黄河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北展区全面解禁,允许开发建设。齐河县抓住此机遇,于2010年4月,组建了黄河国际生态城管委会,先后引进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齐河博物馆群等项目。”

滕志刚介绍,黄河生态城按照“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绿、三分之一开发建设”的主导思路,规划形成了文化旅游、医养健康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板块。文化旅游板块,已落户总投资400多亿元的14个精品旅游项目;医养健康板块中,在建的保利医养健康小镇,总投资70亿元,其中产业部分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高端医院、养老机构等配套;高新技术板块,以10平方公里的齐鲁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已落户各类项目100余个。

对于黄河生态城未来的发展方向,滕志刚表示:“生态城已成为齐河未来发展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抓好生态保护,放大生态优势,培强主导产业,争创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