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双循环 构建新格局l 202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2020-09-29 10:49

111

随着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不仅是实施新时期“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由我国着力打造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自规划纲要发布一年来,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政策举措,加速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融合,积极推进基础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市场化水平最高、创新研发能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但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潜力的背后,粤港澳大湾区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在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依旧盛行等现实国际环境和不利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如何积极应对挑战、牢牢把握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如何在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9月28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以“畅通双循环 构建新格局”为主题,与各界嘉宾共同聚焦大湾区,探讨大湾区时代背景下融合与竞争的现实和未来,探寻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路径。

222

经观传媒副总裁、《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规划,指明了湾区未来经济、社会、生态、制度等诸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地区承接了粤港澳产业转移,粤港澳大湾区在前店后厂的模式下实现了快速发展。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之间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粤港澳要进一步向服务经济乃至更高的创新经济转型,不能像以前一样,完全依赖单纯的产业转型,而是需要一种通过更加复杂合理的协同机制来实现,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原因。

湾区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每一步跨越都将深刻影响未来南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格局,自2018年始,《经济观察报》就不断探索,通过专题报道、视频栏目、调研报告、高峰论坛等形式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状况,用品质内容链接人、城市和湾区。作为媒体的我们期望自己不仅仅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实践者。我们希望以理性、建设性的声音,和企业家们一起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商业文明,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333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徐泽在演讲中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把我国视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极力阻挠打压我国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恶化、疫情暴发对全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显重要,更形急迫,需要各方着眼全局,因应变局,进一步推动关键性问题的破解,从而促进大湾区建设提速升级。我们很有必要深入学习国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谋划,以坚定我们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徐泽在演讲中指出,当前大湾区建设重点是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体化执行机构,也就是必须解决具体“谁来管”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可在大湾区先行试点,通过综合授权的方式将大湾区有关事项的审批,下放至广东省或珠三角各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管理办法并实行属地化管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巡查监督。然后逐步积累经验,复制推广。

徐泽在演讲中强调,大湾区建设归根到底应该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湾区建设才不会走偏,才能取得成功。要想大湾区对港澳居民以至全世界的人才产生吸引力,一定要把教育、医疗、交通、环保以及生活便利度等问题解决好。

444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主题演讲《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再探析》中表示,大湾区的建设关键在创新,大湾区独特的一点在于敢于在竞争中求发展,大湾区的政府特别是企业是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引领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合作,竞争成为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和重点,四大目标,放在双循环的格局下就是四大循环,人员的循环、商品的循环、资金的循环和信息的循环,对比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我们在人员的循环、人员的自由流动方面差距最大,这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那些世界级湾区之所以有活力特别是有创新活力,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员的自由流动,而不是人员的变化流动。人员的自由流动要比货物、资金、技术和信息的自由流动要重要得多得多。说到我们需要信息流动、技术流动,如果没有人员流动,那么这种信息流动、技术流动都会大打折扣,如果不能实现三地人员的自由流动,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的特区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粤港澳大桥和广深高铁的潜能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人的自由流动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需要重点重点关注的一个核心课题。

555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金融体系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中的使命与角色》都主题演讲中表示,大湾区的制度环境和其他地区的制度环境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地区之间是有分工的,也有竞争,是整个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竞争,内循环、外循环也有两个不同的制度体系。双循环的环境下,从金融的角度,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最根本的基础设施来自于货币,人民币的最后是我们的主权,内循环主要就是要考虑上海是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要开放让外面的投资者比人民币来投资中国的资产,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人民币,而不能够像过去40年一样实际上在用美元、用港币。

外循环最重要的是要防范美元体系包括港币体系被滥用,需要有一个相当于和平协议和统一战线,希望避免用美元的时候能有一种货币可以在全球通行,这种货币可能就是数字货币,腾讯、阿里、华为他们在海外都有业务,他们这些企业的支付手段都非常先进,如果有这么一个支付体系,就有可能避免美国美元体系的长臂管辖。而最终的竞争就是我们要有一个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是在全球的范围下去竞争,竞争里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如果是人才就是家庭,家庭关心的是工作机会、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整个湾区的建设是应该以人为本,但是真正能够吸引到人的还是要靠制度,因为制度才是可持续的,所以在中国双循环的战略当中,大湾区是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特殊角色。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全球计划副总裁兼中国业务主管Jennifer Zou与现场视频连线中表示,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很相似,每一个城市有自己的独特性,也需要政府成立一个能够协调的机构,让这些城市都能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并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共同推进整个区域的提升和发展。我们通常在每个季度会召开各个专题的会议,让当地的城市共同参与进来,不光是对现有的发展做一个评估,也是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规划,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以参照这个模式,发展各个城市里自己已有一个优势,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每个城市优势互补,成为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开放、合作是永远不变的话题,希望旧金山湾区能够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保持沟通,继续推进双方在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在视频对话中表示,科技创新对大湾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仅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在现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大湾区里面的科技发展的势头各有各的长项,生产研究开发的一些部分如果能够去整合会更好,我觉得地区的发展实际上不要求统一,更多的是保持相对的差别与竞争和优势互补,这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特色。大湾区过去4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很多体制上的改变,都是通过民间与市场去推动的,从结果看来,它是相对有效率的,现在我们也是尽量放大一些思想的空间,去推动一些改变,然后在政策的层面一定要有体系层面去配合,可以把较强地区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湾区,再从整个湾区思考如何能够把它推向全国。

666

除了上午多位嘉宾的主题演讲,在下午的论坛研讨会上,一众嘉宾及企业高层也围绕对标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未来科技创新将如何进一步赋能智慧城市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企业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新动能,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优势;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如何助力湾区经济复苏等多个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7777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WeLab Bank (匯立銀行) 董事局主席陈家强在论坛中表示:如果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有些金融方面对外开放是必须的,对外开放之余,还是要保持良好稳健的监管。过去香港经济完全对外,没有在大湾区发挥它的角色,所以以后的发展是应该找到方法,把海外的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我们国家更重内地消费、内地投资,内地消费、内地投资不等于不用海外资金,其实海外资金是抓住内地经济的机会,所以拿到海外资金也会把我们的行业变得更有竞争力,所以在香港这一块主要还是把海外资金管理引进来,如果我们是把人民币通过大湾区和香港的平台走出去,就更为大湾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888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在论坛中表示:这次因为中美贸易包括全球疫情,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重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水平式分工向垂直式分工。纵观全球其他的湾区,唯有粤港澳大湾区是比较综合的,一方面是它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它有香港这个金融中心,湾区9+2有很多的科研,各种创新的体系,产业链体系比较完善,所以说这方面的优势比较符合未来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这种综合交通的网络形成有一个广大的腹地来支撑,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样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空间。基于这两点,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后劲很大,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湾区。

9999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总监 乐正在论坛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高成长性,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性是最强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韧性是第二个优势,历经很多风风雨雨,远远超过欧美这些先进发达国家。同时,大湾区是最具多样性的湾区,不管是产业结构多样性,制度体系多样性,包括发展层次也是多样性,9+2的11个城市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这种层次也是优势之一,可以互补,可以相互支撑。

制度创新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路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进制度创新,比如说数字货币将来通过区块链技术上的革新,来导致我们金融机构做一些制度上的变更,因为区块链可以解决数字货币的有些问题。中国现在在做的金融科技、数字货币,我们对比非常的期待,因为这个一推出来以后可以说去美元化也好,还是数字资产的经营管理也好,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全球性重大的突破。

目前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是要两条腿走路,外循环全球化继续要推进,内循环也不能忽略,而这个方面恰恰是中国超过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最大的本钱,就是我们的内部消费市场规模比它们大很多,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1110

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技术总监陈小虎在论坛中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高校人才流动更受影响了,香港、澳门的人才流动这方面在产学研上相对比北京弱一点,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个生态体系是非常健康而且是健全的,而且有非常好的交通网络,也就是现在的人才流动和企业的交流会非常的频繁,整个湾区的互动会变得非常频繁,这是湾区创新和生存的基础,未来我相信在这种强度的发展下,之后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在产学研有意识的补充下,会取得一些巨大的突破,从而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

大湾区是有很好的基础条件,近几年大家会发现国内的需求、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服务业相关的产业的需求逐渐在提升,同时也开始逐渐向外输出我们的一些标准。所以在这方面的“双循环”模式,大湾区一方面要逐步提升整个服务品质,对于外循环我们这些领头企业是有一些责任把中国的标准输出到世界,希望在后面能够继续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1112

佳都科技企业战略发展总监 娄刚在论坛中表示:相比其他三个世界级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有些方面还是需要进行提升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产业升级方面还有空间。此外,世界级的湾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特别美丽的海岸风景的自然资源,另外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的体系,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果要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科技创新体系上做一些突破。我觉得在这里就要进一步的来构建像产学研企为主要载体的主体参与,比如说研发的机构要考虑怎样让技术的产业化,企业要提供给这些技术应用的场景,做到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发展趋势之后,才可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大湾区的发展要做好三个循环:第一个大湾区内部的循环,湾区内的产业是多层次的,可以构建湾区内部的生态体系,打造内部的循环;二是在国内大循环当中,整个大湾区要整船出海,作为很重要的一股力量参与到国内的循环当中;另外,大湾区有多家世界级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当中,虽然现在贸易保护很严重,正是因为现在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可以规避很多制度上的壁垒,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我觉得在这个方面的循环可以为国家未来制定“双循环”制度方面做一些贡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