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不浪费精神”

近藤大介2020-11-09 17:56

(图片来源:东方ic)

【东瀛视角】

近藤大介/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新华社的一篇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8月11日发表上述重要讲话”的新闻稿,受到了一海之隔的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报道。目前,日本每天新增500人左右的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按照年率计算,日本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滑了27.8%。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停止浪费食物”的意识。

回想25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时候,江泽民主席也发表过类似的讲话——餐桌上的浪费,导致中国每年浪费450万吨粮食……

我之所以对江主席的这段讲话记忆犹新,是因为当时的我正在北京大学留学。其间种种浪费粮食的情景让我愕然。

比方说,我跟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一起去北京的餐馆的时候,她一口气点了将近10道菜。要知道,当年餐馆里的盘子可比现在的大。所以,那些菜就算是两个人也一定吃不完。

“这也太浪费了”看着满桌的剩菜,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嘀咕。

没想到,女孩竟然继续下单:“服务员,再来盘水饺。”

“剩了这么多,还要再加菜吗?”我忍不住问道。

她迟疑了一下,但没有回答。

没过多久,服务员端上来一盘水饺,一共25个。她用筷子夹起来一个,一口塞进了嘴里,然后慢悠悠地说道:“我想尝尝他们家的饺子”。

最终,这盘饺子毫无意外的剩下了24个。

面对此情此景,我发自内心的感叹,江主席的指示真是太好了。从那之后,中国的餐厅开始为顾客提供“将没吃完的食物带回家”的塑料袋,大家也渐渐养成了打包的好习惯。现如今,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再次提醒国人,减少对食物的浪费。

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某评论员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仔细想想,日本人对‘浪费’的态度,其实正是日本精神的体现”。对此,我深表赞同。

其实,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不浪费精神”来解释。

比方说,与传统的中国菜相比,日本料理的量普遍偏少。这是因为,日本人在做饭菜的时候,一定会考虑让人们“能全部吃完,不会剩下”。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物产资源远远比不上中国。所以,既然没办法做出五花八门的菜式,日本人索性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如何把主食白米饭做出极致的味道上。

在我小时候,母亲教育我说“吃剩一粒米,一只眼睛就会烂掉。吃剩两粒米,两只眼睛都会烂掉”。所以,每次吃饭,我都会把碗里的米饭吃的一粒都不剩。

遣隋使和遣唐使从长安回到日本后,非常怀念奢华的中国汤品。但是,由于在日本找不到相同的汤料,他们只好把味噌溶在热水里喝。据说,这就是味增汤的起源。

到了12世纪末,日本进入了武士时代,但粗茶淡饭仍然普遍存在。到了16世纪的战国时代,现在便利店卖的“饭团”开始普及。据说,乾隆皇帝喜欢满汉全席。慈禧太后的午餐和晚餐,各有100多道菜。而支配日本的德川将军家族的餐桌上,除了米饭和味增汤,基本上就只有3道菜。德川家族尚且如此,部下们更是严于律己,杜绝铺张浪费。

日本茶道的出发点在于将动作最小化,避免“浪费”,使之看起来更具美感。从日本舞蹈和能剧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出发点。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与中国的13弦古筝相比,日本的古筝只有6根弦。

后来,这种“不浪费精神”深深的扎根在了每一个日本人的心里。再举几个我母亲的例子。在我小时候,母亲会去附近有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子的朋友家,把那些孩子穿不了的衣服,拿回家给我穿。等我长大了,穿不了这些衣服了,母亲就拿给我弟弟穿。弟弟穿不了了的时候,母亲就把衣服裁剪成女装,给我的妹妹穿。

母亲教我写字的时候,在一张纸全部写满字之前,她绝对不允许我换一张纸。做饭的时候,她会尽量减少煤气的使用频率。比如,一次做两三天左右的量,然后放进冰箱,一点一点吃。而且,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会说好几次 “太浪费了”。虽然,我儿时的家境和当时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家附近的几乎每个家庭,好像都是相同的节俭状态。

在我现在就职的公司附近,有一所在中国也很有名的早稻田大学。不久之前,早稻田大学迎来了建校125周年纪念日。但为了改变负债经营的状态,学校举行了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节约运动”——办公室的灯只开一半,走廊的灯基本全关,卫生间的灯也只在有人进入的时候才打开。

就连洗手间里的肥皂,也从固体肥皂变成了洗手液。我向早稻田大学副校长询问的时候,他笑着回答说:“因为可以用大量的水来稀释”。

2020年,日本也因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侵袭,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代。一直持续到2019年年末的那种富足、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对扎根于日本文化深处的“不浪费精神”进行重新评价。

日本《现代周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