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百度总裁张亚勤挂帅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披露三大战略愿景

沈建缘2020-12-07 20:01

经济观察网 沈建缘/文 履新清华一年后,前百度总裁张亚勤又有新的身份。

近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dustry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简称AIR)正式宣告成立,张亚勤挂帅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担任院长。

当天,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亚信科技董事长田溯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万科创始人王石、小米公司总裁林斌、搜狗CEO王小川、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等出席启动仪式。

图片1

AIR是曾在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后在百度公司任总裁的张亚勤博士在自百度功成卸任后职业生涯的新开端。据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透露,2019年3月得知张亚勤自百度退休后就第一时间发出邀约,力邀他到清华任职,双方接触后一见如故并就成立智能产业研究院达成共识。

图片2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将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AI+Transportation)、智慧物联(AI+IoT)、智慧医疗(AI+Healthcare)领域开展应用研究,赋能产业升级、推动社会进步。

创始团队包括前字节跳动副总裁兼AI实验室负责人马维英博士,前海尔家电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赵峰博士。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前金山集团CEO张宏江博士,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ndrew Blake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陶大程教授担任卓越访问教授。

其学术顾问委员会亦阵容豪华,包括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David Patterson教授,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ohn Hopcroft教授等多位世界级学者。

成立仪式当天,AIR同时宣布与联想、百度、智源研究院、亚信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在智慧交通领域,AIR与百度携手,推进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在智慧物联方面,与亚信、联想合作,针对5G智慧物联、边缘计算等课题加速探索;在智慧医疗领域,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全新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AIR作为清华大学批准建立的一个校级跨学科的实体研究机构。目的是着眼于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创新,而不是聚焦单一学科,探索出效能更高的产学研用机制,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在智能产业真正落地应用的技术。

张亚勤作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发起人,分享了AIR成立的诞生背景和使命愿景。他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章已开启,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赋能型技术和核心驱动力,将为各个产业创造出重大机遇。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电子、车辆与运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积淀很深、科研水平很高,有不少著名学者,更不缺优秀学生,AIR将聚焦于智慧交通、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三大产业,通过大学与企业创新双引擎,突破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培养智能产业领军人才,推动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

他表示,创新正成为未来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工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将帮助各行各业实现创新。让AIR深度参与到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是AIR创始团队的愿景和使命,也是清华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我们的战略很清晰:一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二是培养技术领军人才,特别是具备国际视野的CTO和具备系统思维的架构师。三是打造产业技术战略的智囊团。”张亚勤如是勾勒AIR的未来愿景。

图片3

访谈 |

张亚勤:中国现在进入了科技第二春

经济观察网:建院初期,研究院有没有制定一些阶段性目标?

张亚勤:明年一年,我们主要是打好基础:包括招募优秀的人、明确大的科研方向、建立好的机制——要保证研发的机制、长期和短期的激励机制都能对顶尖人才具备吸引力。经过一两年的规范、积累、努力,从第三年开始陆续出成果,比如,与企业的合作进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有一些成果可以通过授权许可等方式转化到产业。再往后,我们希望能真正孵化出一些独角兽或是核心级公司,不一定人很多、规模很大,但一定是有着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技术竞争力。

经济观察网:建院初期,除去学历和能力要求之外,对人才还有什么要求吗?

张亚勤:研究院本身既依托于清华大学这个平台,同时又具备研究机构的独立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招募机制一方面有着高校的连续性与严谨性,一方面也有着研究机构的客观性与灵活性。我认为,大家要在一起共事很长时间,所以招进来的人,品行要很正。研究人员做事都应该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团队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能互相信任。所以我不太能容忍在我的团队里存在那种喜欢玩所谓办公室政治、权术的成员。这一次我们是从零做起,而我坚信任何一个新创机构的前五个成员最重要。找对了这五个人,也就等于定义了机构的高度、尺度和文化。所谓文化,其实取决于创始成员的眼界、品格和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等等。人以类聚,优秀的人总是能吸引更优秀的人。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会以几个创始成员为模板去找人。我们还是希望能有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加入团队,甚至于有的人可能性格不那么随和,但他必须是可以沟通的、简单直接的。

经济观察网:怎么看待当下的创新环境?

张亚勤:说起目前的创新环境,我觉得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好。以葡萄酒的酿造为例,酿出好酒需要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协同。大环境比如天气,温度、湿度、阳光、雨水等,以及产区位置和土壤条件。小环境比如所选的葡萄的品种品质、酿酒的过程、质量管理和工艺等等。很多时候,同样的气候条件、同样的产区、不同的酒庄,酿出的酒却良莠不齐,这就是小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对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来说,我们自身必须要构建出更好的小环境。

为什么说大环境是好的?三个方面:一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章已经开启,这个进程中,人工智能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二是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都比2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发展速度很快。三是当前从政策导向到实际投入都有利于技术创新。不久前我重看了一遍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摄制的纪录片《中国1978》,其中提到邓小平复出后最重视的两项工作,一是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的春天、科技的春天。我觉得中国现在进入了科技的第二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能不负这个大环境。

马维英:替更多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经济观察网:为什么会选择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作为个人职业生涯的新一站?

马维英:过去接近20年的时间里,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了16年,在字节跳动工作了三年半,两段经历都非常精彩和值得珍惜。但我觉得,能够回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对我来说诱惑力更大一些。很多同仁在我这个阶段,想回到学校可能会比较难了,也许有个人抱负的因素,又或者是社会期待的因素,都会阻碍自己走“回头路”,但我很幸运,恰好亚勤和清华大学提供了AIR这个最合适的机会,又恰好契合了我的简单想法和动机。所以这样的职业选择其实很自然,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凑到一起,我想我能在AIR创建的过程中发挥出作用,所以就来了。

经济观察网:您怎么看待AIR这样一家新的研究机构?

马维英:我和亚勤聊过,我们的很多想法都是一致的。我们都不在意更多的权力、名利,意义不大。我们希望能基于清华打造的平台,让AIR最终能够像斯坦福研究园区孵化硅谷、中国台湾工研院孵化台积电那样,为中关村、为中国孵化出世界级的创新核心地带与科技企业。

即便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是过去20多年来最成功的企业研究院,无论基础研究、技术孵化,还是产品开发、产业合作,都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人才培养,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走出了很多国内优秀企业的CEO和CTO。我们当然也希望,AIR能够成为下一个20年的产业研究院样板。亚勤说到AIR当前面对的大环境很好,的确,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可说是不弱于其他任何国家,这就为潮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推力——顺潮流事半功倍,逆潮流寸步难行。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间点加入AIR。

经济观察网:接下来最想做的事是?

马维英:我最想做的,是替更多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我真心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非常不容易,面对新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和激烈的竞争,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我加入AIR能够帮助到那些对科研有热情、对未来有困惑的年轻人,那我就会很乐意。第一,我希望能有助于AIR的研究员、实习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第二,未来AIR也会做产业,我们的技术将可能会快速变成优秀企业的种子,所以也会有利于年轻人的创业和就业。这些事都很有价值。

经济观察网:所以培养新生代人才会成为您今后的工作重心之一?

马维英:不是单向培养,而是相互成就——除了亚勤、宏江(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小冰公司董事长),我的职业生涯还受到克瑞格·蒙迪(曾任微软公司CEO高级顾问、首席研究与战略官)的影响。他曾经跟我说,要跟年轻人在一起,因为年轻人代表未来。所以我觉得,人不要因为年纪大了,就一直跟同龄的老人家打交道。相反的,有时候要跟着年轻人的脚步,才能在科研领域接触最新的东西。所谓“教学相长”,在很多新鲜领域,仅靠老师自己去探索,恐怕精力和想象力都不够,还不如每次都向年轻人学习、和他们一起向前走。大家都说“名师出高徒”,其实好老师也是需要好学生成全的,也就是说,高徒也出名师。而能够让师生相互成就的地方,我觉得就在清华。毕竟清华这种高水平的学府每年都吸引了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今后能和这些朝气蓬勃的人才共事,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有时候我会在清华校园里走一走,在年轻人眼里,似乎我已经是挺资深的科学家,但所谓的“资深科学家”本身也是一种包袱。总是背着包袱,人就变得老旧了。所以,能够在清华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对我来说是回归了起初的热爱,我觉得非常幸福。终于,我能以一种比较新鲜的状态,去继续学习和成长。

科研方面,接下来我会主要负责AI+医疗、健康、生物计算、制药和生命科学这五个方面。连接清华和产业,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跨学科、跨产业。如果是某个企业的研究院,做到这一点就比较难。这也是AIR的一个优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