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发行火热B面:年内24只公募发行败北

洪小棠2020-12-24 16:3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在年内新发基金规模突破历史新高的同时,一些现象也在折射出公募行业的马太效应。

12月22日,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二级债基产品申万菱信聚源宝A(下称聚源宝A)发布了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表示因基金未能满足合同规定的备案条件导致合同无法生效。

这意味着,聚源宝A在发行期间因无法达到成立条件而发行失败,而这也是今年年内首只发行失败的二级债基。

申万菱信该只基金的发行失败只是冰山一角,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2020年以来共有20家公募机构旗下的多达24只公募基金出现了发行失败的情形。

在业内人士看来,诸多公募产品发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与部分业务过度依赖少数委托人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一位公募行业人士指出,由于公募产品本身存在较强的同质化问题,中小公募机构不能结合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势必将面临越来越残酷的市场考验。

固收定制“重灾区”

作为一只二级债基,聚源宝A的发行期本定于12月15日至29日,但伴随着其募集期在19日的提前终止,其发行募集最终宣告失败。

这也意味着,从聚源宝A启动发行到宣布发行失败,仅仅只有一周的时间。

这并不是近来公募产品发行失败的唯一案例,12月11日,农银汇理旗下的中长期纯债基金农银汇理金硕也遭遇了发行失败的情形。

据一位公募渠道人士指出,由于上述两只发行失败的产品均属于债券类基金,其发行失败大概率与约定好的委托人的“临时撤资”有关。

“很有可能是谈好了的委外,注册也拿到了,但是突然后面的‘金主’反悔了。”上述公募渠道人士坦言,“有可能是委托机构的投资审批没有通过,也有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选择。”

“不过这种情况对公募来说还是比较尴尬,因为发行失败并不是很光彩的事,而且甚至也会影响后面一些机构客户的看法。”上述公募渠道人士分析称。

事实上,在年内发行失败的24只中,的确债券类基金占据了较大比例。

记者统计发现,在24只发行失败产品中,中长期纯债基金就多达11只,此外偏债混合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分别为3只和2只,这意味着固收类基金占据了发行失败产品中的三分之二。

“债基的很大一部分委托人来自机构,有的甚至就是定制基金,所以机构的意见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机构客户是否投资往往又涉及到一些比较冗长的决策流程,如果中间环节出问题,的确容易导致产品发行失败。”上海一位公募运营人士表示。

但在其看来,这一现象与一些公募机构过度依赖委外机构的“投喂”有关。

“今年权益市场比较好,但是不是所有公司都能赶上红利,所以有些公司仍然在延续委外的老路冲规模。”上述运营人士指出,“但委外的模式其实还是在吃牌照红利,比如税收优惠等等,并不能构成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理财子公司已经逐渐设立并开始运作起来,后续这种委外红利也会逐渐减弱。”上述运营人士称,“这本身也不是监管和行业鼓励的方向。”

马太效应加剧

在诸多发行失败的产品中,另一共性是大部分产品的管理人都是中小管理机构。

记者统计发现,共有20家公募管理人年内出现了发行失败的产品,例如德邦基金、国融基金、九泰基金、中融基金等都是行业内规模排名较为靠后的机构。

“中小公司各方面配套可能跟不上,更容易出现发行失败的状况。”一位中小公募机构销售人士指出。

不过也有一些大中型机构出现了发行失败的情形,例如富国基金旗下的华利纯债、景顺长城基金的景泰锦利也在今年2月遭遇了发行失败,两只产品均为中长期纯债基金。

“这一方面可能和机构客户的撤出有关,另一方面年初出现了疫情,这也导致一些基金没法顺利发行。”上述销售人士称。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一、四季度成为了公募产品发行失败较多的时期,两个周期内各有多达7只产品发行失败。

一些券商、保险资管也进入了公募产品发行失败的阵营。统计显示,东兴证券、人保资产、国都证券、山西证券等机构均有产品出现了发行失败的状况。

此外,东兴证券、方正富邦基金、凯石基金、人保资产四家机构年内不止一次出现了发行失败的情形。

“这些机构之前的渠道积累不是很强,很多是以来自身的网点,再一个就是不少也是定制产品,最终出现了发行失败。”一家券商公募业务人士坦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