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公司铁牛集团宣告破产 众泰汽车股价却不降反升?

周菊2020-12-25 20:3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在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3个多月后,众泰汽车的母公司——铁牛集团倒下了。12月24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永康法院下发的《民事裁定书》,公司控股股东铁牛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且无继续经营的能力,缺乏挽救的可能性,依照规定法院将终止铁牛集团有限公司的重整程序,宣告铁牛集团破产。

铁牛集团持有众泰汽车38.78%股份,是众泰汽车的控股母公司。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发布铁牛集团宣告破产的消息后,众泰汽车的股价于当日向下震荡后在次日迅速拉升。数据显示,12月25日众泰汽车收盘价1.46元/股,上涨2.1%。与此同时,铁牛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铜峰电子,股价也在25日一度增长,到收盘时浮动至与昨日收盘价持平。

“铁牛破产出局,有利于新的投资者接手,利好众泰汽车快速重组。”在证券市场投资交流平台上,有投资者这样表示。而这也可能是众泰汽车股价反向拉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投资者对铁牛集团破产带来的影响持观望和中立的态度,“有没有投资者接手(众泰),还得看它具有多少投资价值,毕竟现在投资方都已经非常谨慎。”有投资者对此发表观点表示。

而众泰汽车也在公告中直接指出,铁牛集团破产的后续处置可能会引起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变化。不过其同时强调,众泰汽车与铁牛集团在资产、业务、财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铁牛集团破产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众泰主要业务处于停产状态,其旗下一家全资二级子公司——众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三家全资三级子公司均已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清算。

从理论上来看,铁牛集团的破产确实给众泰汽车寻找新的投资者和重整复活创造了一些机会。比较积极的参考案例是,此前进入破产重整的力帆汽车,近日宣布股东发生变更,而新投资人吉利的进入给力帆汽车带来了较大的重生希望。

近日,力帆汽车宣布其控股股东由力帆控股变更为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股权穿透信息显示,吉利汽车成为了力帆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这被认为是力帆汽车的重大利好。根据计划,重整投资人希望把力帆打造成国内智能网联换电模式电动车领域的领先企业,并成为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换电车型制造业务唯一的上市平台。对于力帆汽车,吉利可能主要看中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和换电模式等方面的技术积累。

而众泰汽车在今年9月也因逾期未偿还债务,被债权银行向法院发起破产重整申请,那么众泰汽车是否会像力帆一样获得新股东的投资后重新出发?不过,与力帆相比,众泰能拿的出手的技术似乎更是匮乏。

众泰汽车在中国市场上一度热销,曾在2016年达到年销33万辆,但其凭借的是与国内外知名车型相似的外观设计,因此众泰也被冠以“皮尺部”的戏称,自身的研发水平被认为较弱。此后,随着竞争加剧,众泰销量一路走低,期间虽然推出君马等新品牌,但终未成气候。到了2019年,众泰汽车陆续开始出现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问题,加之今年疫情影响,众泰逐渐进入停产状态。从财务方面看,众泰2019年净亏损达到111.9亿元,亏损额急剧扩大。今年前三季度,众泰继续亏损15.63亿元。

基于众泰在自主研发技术方面的劣势,潜在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或将受影响,接下来是否有投资者愿意在铁牛集团之后接手众泰尚待观察。

从时间上看,自铁牛集团在2016年借壳金马股份以116亿元收购众泰汽车后,两者就都开始了过“苦日子”。众泰方面,其销量从2016年的33万辆,下滑到2019年的只剩15万辆,同时利润由正转负,亏损一度超过百亿元;而铁牛集团的利润也连年下滑,且因未完成与众泰汽车的业绩对赌协议,铁牛集团不得不出售土地和房产筹集补偿资金。

根据此前对赌协议,如果众泰汽车2016-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低于12.1亿元、14.1亿元、16.1亿元、16.1亿元,铁牛集团将作出业绩补偿。而2018年和2019年众泰汽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4.91 亿元和93亿元,因此铁牛集团应向众泰汽车补偿股份约4.68亿股,但众泰汽车11月发布的公告显示,铁牛集团对其业绩补偿仍未能完成。最后两者均走向破产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除众泰汽车外,铁牛集团还是铜峰电子的间接控股股东。启信宝的信息显示,铜峰电子的直接控股人是安徽铜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铜峰集团),持股16.76%,而而铜峰集团是铁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对于铜峰电子来说,不仅要面对铁牛集团宣布破产的影响,其直接控股股东铜峰集团也已于今年7月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目前已被法院裁定受理,因此铜峰电子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数据显示,铜峰电子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6.4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