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去上班?城市不患大而患不通

宋馥李2020-12-31 21:49

宋馥李/文 大!大!大!

让一个城市健康生长,不断延伸轨道交通,是个一再被证明的好办法。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忠犬八公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大学教授,他每日都要乘坐火车从小镇去往大都市,他的爱犬八公,每日蹲在小镇车站门口,等候着主人归来……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这种“时间换空间”的模式很常见,大都市周边建立有众多卫星城,人群散居于卫星城的低密度住宅内,到市中心的车程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中心城区和卫星城之间,有非常细密的市郊铁路和道路网络,小镇居民们往往乘坐铁路通勤,在都市和小镇之间切换,工作、生活均很舒适便捷。

既分享了大都市的多元,又享受小镇的恬静,这种大城小镇的城市生活,能在中国成为常态吗?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下发《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在政策层面上,推动都市圈市域铁路加快发展,至此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指挥棒。

《意见》明确鼓励中心城市发展市域铁路:在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的都市圈内,联通城区与郊区及周边城镇组团,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重点满足1小时通勤的出行需求。并强调要尽可能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并设站,提高客流聚集能力。

这是一项顺势而为的顶层设计,从基础设施上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连接,导引出一个健康有序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让都市圈和城市群科学地增肥。

曾经,学术界和规划界对此有过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认为,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大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发展、均衡发展,严控大城市规模,避免他们继续膨胀。

这种思路,代表了人们对城镇化的一种美好愿景。但十几年下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题方式:人口仍然在向大都市和几大城市群集聚,理想中的均衡发展没有出现,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人口还在加速流出。

事实上,我们曾经想取长补短,规划出一条最为科学的道路,但因制度、文化乃至所处时代的不同,这种宏阔的蓝图终究停留在了规划层面。基于国情、城情以及人口增长率顺势而为,是最为科学、也最有效率的做法。

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从行政管辖的意义上讲,都是城市和乡村的综合体,有城区必然有乡村,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乡镇,分布在中心城市周围,这种通勤的需求天然存在。已经开行的市域铁路的城市,其运行的积极意义都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未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的中心城市,市域铁路将是完成其都市圈重构的重要支撑,基于城市自身的发展诉求,也有延伸铁路的强大动力。

例如,成都和济南为了扩大都市圈,还兼并了周边城市,管辖的地域面积变大了,也为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打好了基础。

从2017年开始,无论从户籍制度上,还是从人才新政上,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制度藩篱已经基本被拆除。城市变大并不可怕,对城市承载力的担忧,可以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来一一化解。

我们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顺应这个趋势,把一些停留在乡村建制上的镇,真正做成小城市或小镇,让其拥有与大城市相同的公共服务水平,便于人们在小镇上安居乐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