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向市民述职,值得点赞却不解渴

宋馥李2021-01-08 13:38

宋馥李/文 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内蒙古包头市,做了一件新鲜事儿,全市36个市政府工作部门向市民公开述职。

正如当地媒体自己的定义:这是这个城市的第一次。为此,包头市政府发出了一份语气诚恳的公开信,邀请市民从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城市治理、生态文明、民生保障、政府建设等方面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提出宝贵建议。

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包头市遴选出了6000名市民代表,分别在不同的主分会场,现场听取各部门的述职报告。因为可以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平台全程收听收看现场实况,我也饶有兴致地听了其中一场。

“向市民述职”虽然难说是全国第一,但至少在西北地区,算是头一遭。三场述职报告会,主题是“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每个委办局的主要负责人,分别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在述职中,多位负责人表示很有压力,这应该不是谦辞,虽然讲话是这些官员工作的一部分,但面向市民和全网网民来汇报工作,实践中应该并不多。

听了第三场报告会,老实说我觉得有些不解渴,原因有三。

其一,很多成绩以详细的数字汇报了,但如果不是一个专业的听众,很难从中听出端详;

其二,虽然也谈了不足和要解决的痛点,但这方面的占比明显较少,很多部门基本是一两句话带过;

其三,10分钟的时间,展开说大可不必,不妨以更为直白和通俗的语言,讲述做了几件“难事儿”即可。

就全国来说,通过电视和网络问政的城市已不在少数,很多市民对这种公开的问政活动报以极大的热情,这能彰显一个城市的开放,让市民有参与感,进而有获得感。

不过,对如何问政?一些具体流程设计上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总结。具体到这次包头的公开述职,就主题来说,“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这三个主题,后二者显然是政民互动的重点,也是市民问政的重要渠道。

普通市民关心关切的一定是具体问题,一些问题可能长期存在却遭到忽视,一些问题可能九龙治水管辖权不清,借这个渠道表达出来、充分讨论,可以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环节上,述职报告会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市民代表通过扫二维码进入投票系统,填写并提交评议票。那么在这样的流程中,网民和电视观众实则看不到这些意见和评议内容,这是“不解渴”的缘由。

当一届政府要向市民述职,政府“想说的”和“应该说”的,也常常是不同的。具象化到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想“表达的”和“应该表达的”,自然也是不同的。

所以,设计一个公开的程序,让政府负责人们尽量说“应该说的”,才能提高互动效率,避免问政最终沦为一场秀。这其实就是问题导向,如果每个负责人都能聚焦于短板,谈一谈解决方案,给出一些时间表,应该比泛泛地罗列成绩要有用得多、高效得多。

在述职中,有一些亮点值得称道。例如,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雷殿军公布了自己手机号码,并郑重承诺市民的诉求交办不过夜、简单事项解决回复不过夜,最长办理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

根据报道,6000名市民评议结果将按照一定权重分值,计入官员年度考核总成绩,直接关系班子和干部的考核等次。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内蒙古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包头从明清以来,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相对多元的文化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包头人,也热切希望包头市延续良好开端,将问政活动开展下去,开展得更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