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复燃 “一封了之”不应是万能钥匙

言咏2021-01-27 11:44

言咏/文 2021年开年,新冠疫情似乎被按下了重启键,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出现聚集性疫情;上海也出现零星病例。事隔一年之后,人们发现,疫情并没有走远,可不,它又回来敲门了。

经历过去年疫情肆虐时的生死历练,无论是官方、专业机构还是民众,应对时都多了一份成熟与从容。人们赞誉上海“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赞誉它允许带宠物一同隔离的温情,赞誉它流调“只提地点不提人”的规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疫情,有的地方明显应对吃力。

如果说河北疫情暴露了农村防疫的薄弱之处,那吉林通化则反应了小城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治理能力的不足。这个市区人口约50万的东北小城,靠全民之力终于上了热搜,引来全国关注。它现有新冠疫情确诊病例超过200例,还有近60例无症状感染者,但比这更危急的是,在仓促且严格的封城封户措施下,居民缺菜少药,基本温饱和健康都成了问题。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在一个物资极大丰富的社会,何至于此?现实越荒诞越发人省思。国际大环境下,国内疫情局部爆发仍难幸免,尤其是严寒的冬季、严寒的北方。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通化之鉴首要的一点在于,政府在制定防疫政策时要考虑更周全,而不是简单地“一封了之”。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转,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市场自发力量,因此,全城停摆、封门闭户的抉择权衡要十分审慎,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真非此不可吗?能否防控得更精准一点,减小停摆范围?能否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对封闭管控分级,有的地方可以允许一人出门购买生活物资或者在社区取菜,而不是一刀切地“足不出户”?这样能减轻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的压力。如果真必须全城停摆,如何保障对全城居民生活必须物资的配送?——值得引鉴的一点是,在严格防护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发挥市场、社区自治的作用,因为行政统筹调配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仓促封城,而不对民生需求保障有充足的预案,城市停摆之后很容易出现通化的困局。

同样,一有疫情就宣布“战时”、动辄就“全民核酸”也是一种简单的思维。疫情防控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要摈弃这种单一思维路径,不管是一线大都市,还是三四线小城镇,精准科学的防控都是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平衡抗疫与民生。要听取专家的建议,疫情防控是科学范畴的事,需要科学地应对。在对官员的考评上,防疫不力应当予以追责,防疫过度也应当予以追责,以避免有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时宁重勿轻。

从2021年伊始的疫情看,我们更应该重视其暴露的防控薄弱环节,比如说,基层医院的孱弱,以至于病毒隐秘传播,发现时为时已晚。沈阳、石家庄此次都有患者辗转就诊过好几家医院后才被确诊。河北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后,藁城人民医院封闭心内科,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但措施执行不到位,三天后密接人员仍可随意到公共场所活动等。疫情预警机制失灵,病毒蔓延开后,精准防控难度越来越大,政策可选余地越来越小,最后只剩封城和全民核酸这最后的救命稻草。

流调工作也是科学防控的重要环节,专业细致的流调有助于尽快锁定疫情范围,助力精准防控。三四线城镇和农村地区公卫力量的薄弱,也影响了流调质量,黑龙江有的患者明明去外地吃过饭,但流调报告却显示居家未外出,家里无访客。另外,疫情蔓延后,流调人员不够,在竞度压力下,难免不细致。

此轮疫情暴露的短板需加以重视,在基础公共卫生建设上多花点财力和精力,让疫情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是防范于未然,控制于蔓延之前。即便是遇到疫情突袭,也能应对得更从容,而不必用上“全民核酸”、“封城”等最后的手段。多轮全员核酸耗费财力动辄数十亿,封城对经济的伤害也很大,如果前置环节做好了,避免走到最后这一步,将极大地有利于经济与民生。此次通化居民通过上热搜的方式让全国关注,这就是一个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面对疫情复燃,“一封了之”不应是万能钥匙。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