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还是政治?立讯精密涉美国337调查案

沈怡然2021-01-30 10:3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实习记者 李紫萱 年收入600亿的苹果供应商立讯精密,在最近一个月遭到美国337调查。原告美国费安诺去年12月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USITC”)指控立讯精密专利侵权,后USITC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审查并立案。

目前立讯精密已收到USITC通知,表示将积极做好应对方案。诉讼期间不会影响立讯精密的经营,但若立讯精密败诉,其涉案产品将被认定侵权,受到对美国进出口限制。

立讯精密是苹果公司供应商,主营消费电子连接器产品,90%收入来自外销,原告美国费安诺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电子连接器制造企业,在中国多地设有工厂。该公司也是苹果的供应商,从公开材料来看,两者是竞对关系。

1月29日,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杨晨对记者表示,本次立讯精密所涉337案件,建议理解为商业层面的事件,背后不一定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从法律程序上看,相比列入“实体清单”,337调查不能视为一个政治化的打击手段。

1月26日,一位多年专注美国337调查案的律师对记者表示,立讯精密案在本质上是一起普通的专利知识产权争议案件,和拜登政府政策关系不大,虽然立案时间点发生在拜登上台之后,但早在1个月之前,USITC便开始对立讯精密展开审查。而主导337调查的USITC,是一个准司法机构,委员由民主党共和党各三名,受政策影响很小。

抗辩与胜、败诉

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规定,337调查的对象为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竞争。337调查范围广泛,而杨晨表示,它和其他法律程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规制了贸易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上述律师表示,对于立讯精密,目前可能有几种抗辩思路。第一,不侵权抗辩,让公司所用技术不落入原告的涉案专利保护范围;第二,无效抗辩,举证证明原告专利是无效的;第三,国内产业抗辩,由被告去证明原告在美国满足不了美国国内产业要求。

根据立讯精密公告,目前共有5个美国专利涉及了调查,上述律师表示,若公司胜诉,则不会受到贸易限制,若败诉,这5项专利所涉及的产品或技术就在美国受到贸易限制,而最终定义涉案产范围,不局限于原告起诉状所涉及的产品型号,需要按纳入证据的产品范围来算。

败诉后,按照规定,公司将收到USITC的排除令和制止令,其涉案产品将被认定侵权,不能再过美国的海关,已过海关的存货将不能继续售卖,可以运离美国。但是与案件不相关的产品可以继续运输和售卖的。

记者梳理发现,1月以来,已发生了5起中国企业遭遇美国337调查的案件,这些企业来自电子、通信、医疗领域。就2019年美国ITC数据来看,美国当年发起的涉华337调查共26起,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是近五年来337调查最为重点的产业,并且仍有数量上升的趋势。按照法律,此类调查通常会在16-18个月出最终结果,并在第12个月左右完成初步裁决。

工信部在1月26日对此案作出回应,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既有赖于本土企业的壮大、崛起,也离不开有效的国际合作。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积极支持电子元器件和精密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坚决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也反对滥用权利,打压正常商业竞争的霸凌行为。

对于立讯精密个案,杨晨表示,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部分美国希望利用国家之间的博弈,通过法律程序来实现一些商业上的目标,包括遏制竞争对手发展等。从过往案例来看,用法律手段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在国际上非常普遍。

不应诉的企业

杨晨表示,从过往案例来看,企业遇到337调查,还有一种可能是选择不应诉,相当于“缺席”,按照法律,公司最终也会受到禁止令和排除令的限制。

杨晨表示,选择“缺席”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很多企业积极性并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企业在337案上败诉率较高,但如果只考量那些应诉企业,这类官司的胜诉率并不低。

对于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杨晨认为,第一,337案调查成本很高,通常来说,被告应诉的整个过程要花数百万元美金。应诉与否,企业会依自身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而定。

第二,很多企业对于应诉缺乏一个正确的策略。杨晨称,他代理337跨境争议解决多年,发现很多企业对于337调查的认知是不正确的,他们往往认为这类案件是政治主导、外国政府要为难中国企业等等,这不利于他们积极应对诉讼,对此投入足够的财力和人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增强的背景下,杨晨认为,遭遇337调查等贸易救济调查,对于出海企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敢于应对,也是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