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富 给核酸检测概念股算算账

瞿依贤2021-01-30 12:4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一年,许多人的生活也跟核酸检测相伴了一年。

从疫情早期大量用于确诊,到疫情缓解后的复工、复产、复学,再到局部疫情暴发后动辄数百万、千万体量的筛查,核酸检测成了绕不开的词。

核酸检测并不便宜,大规模筛查由政府买单,个人检测自费,尽管许多省市的核酸检测价格多次下调,如北京市从180元下调至120元,再下调至80元,但庞大的检测量背后无疑是巨大的交易额。

仅就返乡核酸检测,华安证券估算,该政策有望为核酸检测产品的生产厂商提供150亿-300亿元的新增市场,为检测服务提供商带来600亿-1200亿元的市场增量。

检测机构和检测产品厂商赚不赚钱?

从相关上市公司近期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来看,华大基因(300676.SZ)预告净利润约20亿-23亿元,同比增长六七倍;之江生物(688317.SH)预计净利润为9.3亿元,增长超过17倍;圣湘生物(688289.SH)预计净利润约25.5亿-28亿元,同比增长63-70倍;迪安诊断(300244.SZ)预计净利润增长超过10倍……

疫情已然催生了新的造富神话。

成本

2020年1月,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公布后,基因组学博士出身的田埂几乎同步行动起来,“能通过空气传染的病毒并不多,一旦通过空气传染,病毒的传播性就很强”。

田埂是元码基因的创始人和CEO,元码基因的子公司——北京元码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临床检验服务,疫情前以做肿瘤业务为主。

非典的时候,还没毕业的田埂在华大基因的实验室工作,职业敏感让他在知道新冠疫情后,联系同事重新规划和安排了实验室的区域,辟出了单独区域打算用于新冠检测。

2020年2月3日,元码基因向北京市卫健委申请成为新冠检测的实验室。5月,实验室获得新冠检测资质。6月,北京新发地出现疫情,元码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全市的新冠检测机构之一。

相比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这些上市公司,元码基因规模不算大,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主要跟医院合作,包括山东、江苏、安徽、内蒙古和东北的20多家医院。

元码最早拿到新冠检测资质的并不是北京的实验室,而是山东潍坊的检测点,不过大部分业务还是在北京。近日,北京重点确定了16家核酸检测机构为环京地区通勤人员较多的单位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元码是其中之一。

关于成本,田埂在2020年6月向经济观察报算过一笔账:防护服一套要七八十元,两小时换一套防护服,一个人一天要2-4套防护服。乳胶手套5块一双,两层手套要十块钱,还有其他防护设备:护目镜、面板、N95口罩。

不算人员工资、实验室消耗、仪器折旧、水电费等,直接成本中的检测试剂盒,单孔在40-50元,检测样本保存管一个四五块,如果返工成本翻倍。

但是现在,田埂说,整个直接成本大约下降了50%;起订量一万套的话,防护服一套三四十元;乳胶手套和样本保存管两三块;检测试剂盒,单孔大概30元;护目镜、面板、N95口罩也差不多降价一半……

早期采样都是手填信息,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北京对中高风险街乡、农贸市场、餐饮食堂外卖、快递物流、交通商超、医务人员等要全面检测,筛查规模太大,手写满足不了快速检测的需要。

跟其他检测机构一样,元码基因随即开发了自动化预约、填录信息的后台,“微信客户端的后台,包括身份管理的后台,花了大几十万。同时只要收集身份证信息,必须过网络安全办,一年的监控费用将近30万”,田埂说,这都是看不见的隐形成本,包括新冠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必须有空气压力,风机不能停,24小时都得开,全排风。

元码的试剂盒供货商主要是硕世生物,北京新发地疫情的大规模筛查中,元码基因做了十几万份政府派单的核酸检测,当时的日检测产能不到1万份,现在,日产能达2万份,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往上提升。

如今大规模核酸检测产能的从容,和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核酸检测试剂盒奇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0年1月22日,之江生物副总经理倪卫琴带着开发、验证、生产等部门的同事,到国家药监局申请应急答辩,针对的是之江生物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当时是钟南山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之后的两天,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大量感染者无法得到确诊,缺乏检测用的试剂盒是重要原因。

倪卫琴说:“那个时候是应急审批,跟常规做法不一样,药监局马上分组,临床和技术审评两组人马同时工作,审评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等,不分白天黑夜。”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在分类上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属于监管最严格的器械类别之一。国家药监局的快马加鞭之下,之江生物研发的这款试剂盒在1月26日成为第一个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快速被运至武汉,用于新冠患者的确诊。同一天获批的还有另外3款试剂盒。

利润

在核酸检测的产业链上,原料相关企业是上游,中游是检测试剂盒、提取耗材、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生产商,下游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业内公认的是,检测服务商的附加值相对低,而检测产品厂商的附加值相对高。

从上市公司财报来看,第三方检验机构中,金域医学2019年营业收入52.69亿元,净利润4.02亿元,净利率7.6%;迪安诊断2019年营业收入84.53亿元,净利润3.47亿元,净利率4.1%。

检测产品厂商2019年的业绩中,硕世生物净利率29%,之江生物净利率19.9%,圣湘生物净利率10.8%。检测产品厂商的盈利能力普遍高于检测机构。

圣湘生物总部在长沙,主营业务包括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同时,该公司拥有一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湖南圣维尔医学检验所,检验所的业务在湖南。

圣湘生物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2020年1月28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国家药监局给了一年的期限。圣湘生物副总经理、董秘彭铸1月28日告诉经济观察报,该产品已经在近日延续注册。

彭铸表示,圣湘生物2020年的业绩中,试剂产品、仪器产品和检测服务的占比分别约为85%、13%和2%。

根据圣湘生物的招股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是其主要客户,2017年至2019年金域医学均为圣湘生物的第一大客户。

对于产业链上利润率的差异,彭铸认为,在IVD(体外诊断)行业里,做体外诊断产品的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周期相对较长、风险也比较大,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甚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十几年的研发时间进行攻关,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而第三方检测服务企业,利润率的提升更多地是侧重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田埂告诉经济观察报,元码所承担的北京大规模检测任务,结算价格原来是,5混1是70元/人,单孔350元;3混1是90元/人,单孔270元;单检120元/人。

大约从顺义疫情之后,结算的价格也有所下降:10混1是30元/人,单孔300元;5混1是40元/人,单孔200元;单检70元/人。

元码在2020年6月做的检测,10月已经完成了结算。而现在,元码北京的实验室,每天接到的个人检测样本在2000-4000份,多为环京通勤人员。

2020年赚了多少钱?

田埂的回答是,没有大家想象中暴利,而且因为医院的手术业务受影响,元码原本的肿瘤业务下滑,两边相加,大概在2019年的基础上保持了20%的增长,“如果没有新冠,20%也是行业增速,当然大的企业会更好,但我们园区2020年好多公司倒闭了,所以这样看我们公司也很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9日,有近10家新冠检测相关的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大部分净利润有10-20倍的增长,少数是六七倍,圣湘生物六七十倍的增长属于少数。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要“积极探索降低核酸检测成本”。试剂盒已经在多省集中采购,生产端如何降低成本?

彭铸说,第一步,原料实现国产化;第二步,原料自产。

返乡

1月20日,在多个省份呼吁过年不返乡、原地过年后,国家卫健委首次明确,返乡需持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后再次明确,返乡的第7天、第14天同样需要再做核酸检测。

1月27日,北京市明确,3月15日前返京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满7天、满14天也要做核酸检测。

尽管有人选择在工作地过年,但中国14亿人口,可以想象返乡政策带来的核酸检测需求也是巨大的。

返乡政策让倪卫琴和同事的工作更加繁忙,“检测量肯定会大,春节发货,物流会有一些压力”。

不过,现在的试剂盒产能早已不是问题,在不影响其他产品供应的前提下,之江生物目前新冠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可达100万人份,圣湘生物日产能可达200万人份,若以10:1混样检测,仅这两家公司一天生产的试剂盒便可检测3000万人。

倪卫琴和彭铸都表示,根据市场需要,这个产能可以在增加。

2020年,中国批准了54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上市,日产能达到2401.8万人份。54个试剂产品中,核酸检测试剂超过20个。

检测能力也在提升。2020年4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均应当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P2),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的能力。

通常县城的人民医院都是三级医院,经济观察报此前了解到,大量原来不具备P2实验室的医院,在2020年建立了实验室,这也带来检测仪器销量的大幅上涨,如2020年,圣湘生物全年仪器累计发货6122台,这个数字是过往三年总和的6.5倍。

截至1月13日,全国共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不采用混检只用单管检测,每天能检测1255万份样本。

按照这次返乡政策细则中的乡采样、县检测,12小时出结果,在县域市场几乎没有布局的第三方检测力量很难触及,2020年公卫基建潮中的P2实验室却可以发挥力量。

田埂对基层市场的检测能力态度积极,他老家是离西安不远的一个县城,五六十万人口,有两家医院能做核酸检测,他判断只要返乡人员不是集中在一两天做检测,压力应该不大。

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倪卫琴和彭铸都感受到县域市场的需求在增长,而国外疫情尚未有消退的征兆,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亿,国内时有局部疫情。倪卫琴表示,新冠业务还是之江生物这一两年的重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等大健康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