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钱玉娟 实习记者 卢硕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突发考验,过去多年的实战经历,让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不断为网络安全建言献策。
3月8日,肖新光聚焦构建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问题,提出了关于“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进行针对性投入和布局应对重大地缘安全风险”的提案,并建议提升“十四五”网络安全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机动防御”机制。
实际上,今年两会期间,包括肖新光委员在内的“上会”人士,频频聚焦于网络安全问题建言献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国网络安全相关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确实发展迅速,网络安全防御的能力也持续提升,但就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安全问题,特别是5G的接入代表了更多设备带来更多安全风险。
此外,像肖新光这样的产业从业者也在实践中发现,中国网络安全面临着与数字化发展脱节、网安技术发展不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升等多项问题。
其实,网络安全之所以备受瞩目,除了与风险防控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市场的规模之大,不得不引人关注。
根据IDC数据统计,2019年包括云服务、云相关服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中国整体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29亿美元,预计2024年该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谈及云安全市场空间的广阔性,在网络安全产业内从业多年的海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到, “从泛网络安全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个市场应该是万亿级市场”。
回顾我国网络安全市场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网络安全缺少深度防护的特性,时下的网络安全市场需求多集中于政府、军工领域,其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更为严苛。
另外,在《网络安全法》出现后,进一步要求中国境内所有与网络相关的企业都需要接受认证与管辖,在海智看来,相关企业与产业链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网络安全的矛盾关系也快速迭代,他认为这是近几年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迅速发展和相关企业不断涌现的原因。
不过,规模虽诱人,产业现实也很残酷。海智所在的团队曾在2019年前后,对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物联网设备进行测试,结果没有一家安全防护达到标准级别。他将原因归结于我国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不健全。
当国家将网络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后,身在产业内的海智既看到了这一产业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他还注意到像奇安信这样的网络安全企业“在最大化地和产业资源进行结合”。
公开资料显示,因中国电子入股而跻身“国家队”的奇安信,在向政府、企业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产品及服务的同时,也在渐进式地与国内的云厂商们“抱团”。
3月4日,奇安信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彼时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双方将围绕重点行业的云安全领域进行自主研发,同时将在工业物联网、应急与攻防演练等场景,展开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而距此整整两个月前,奇安信也牵手了腾讯云计算,双方约定要在信息安全市场中合作“同行”。对于这种强强联合,海智告诉记者,如今万物互联,一切数据都会上“云“,“很多安全隐患也都集中在了云端”,而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便是云服务的厂商。
在海智看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绝不是靠某一产业分子可以单独完成,更多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纵连横”来发挥效应。这便是奇安信这样的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联姻”云厂商的关键。
当然,对网络安全风险的系统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国家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网络安全行业,肖新光在提案中也建议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进行针对性投入和布局,特别是对不同领域、行业和地域应进行的网络安全投入方向和投入重点做出系统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