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数据安全成关注焦点 车企建议成立操作系统“国家队”

周菊2021-03-14 19:2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网络信息安全再次受到关注,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迅速的信息载体,其潜在的用户信息泄漏风险也成为新的聚焦点。日前,哪吒汽车董事长、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方运舟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及,要实现对用户隐私信息的绝对保护,需要从操作系统的底层建设考虑。

方运舟认为,操作系统集成了众多的芯片和传感器,是众多数据的集合,如果操作系统掌握任何个体手中,会有非常大的外泄风险。因此,其建议成立操作系统“国家队”, 打造中国汽车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一方面能避免在技术上被人“卡脖子”,另一方面可实现数据信息保护。“在这种(联盟)情况下,如果出现用户信息泄露或被任意抓取的情况,可以更容易地根据协议把不守规则的成员找出来。”方运舟指出。

事实上,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对汽车用户的隐私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专注于智能设备安全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今年提交“两会”的建议中也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就像一台四个轮子上的“大手机”,集成了大量的摄像头、雷达、测速仪等设备,而其采集的“大数据”泄露风险巨大,远程控制、数据窃取、信息欺骗等安全问题已经陆续出现在智能汽车上。而一旦数据泄漏,不仅用户隐私将被暴露,导航等数据泄露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对于成立操作系统“国家队”的具体操作上,方运舟建议国家成立操作系统技术委员会,制定操作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架构、协议和标准,车企、科技公司等各方参与者分工明确并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协议,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另外,国家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系统开发进行支持,包括成立专项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操作系统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5—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不断优化和迭代。”方运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目前,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还处在发展初期。在国外,特斯拉基于Linux开发的车载操作系统,但方运舟认为是它相对初级和封闭,“包括国际上有其他公司像苹果也在开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而在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及第三方公司也在开发操作系统,但方运舟认为这些操作系统还只是车载娱乐端,是把手机的功能搬到汽车上,而不是集控制端与娱乐化为一体的操作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保护用户数据安全也无从谈起。

而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深入,“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业内共识,汽车操作系统正成为车企们的主战场之一。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老牌车厂,均开始重视车机操作系统。

但对于操作系统的开发,此前有观点认为这是科技公司的主场,车企并不占优势。可以看到,此前许多车企选择了与科技互联网公司合作,进行操作系统的开发,如阿里与上汽、百度和北汽、腾讯和广汽等结成CP,共同发展操作系统。此外,奥迪和大众的虚拟座舱、福特、通用等车企的操作系统则基于QNX开发,丰田、日产、铃木等车企则选用Linux基金会赞助的开源车载系统AGL,奥迪和沃尔沃部分车型则选用了Android 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华为的Harmony OS 鸿蒙系统也开始支持车机,与其合作的车企可能将陆续增加。

但方运舟认为,新造车企业在操作系统的开发上也有自己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响应速度上。“新势力的发展优势是可以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并且研发思路新。最重要的是,核心技术大部分是自己拥有,没有沉重的包袱,也不会被国外垄断,因此在智能汽车上有快速的响应机制。”方运舟说。他认为,随着技术发展,未来市场上的操作系统不会很多,“可能就是三四个,类似于手机。”

McKinsey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转卖客户隐私信息的收入将达到2000亿美元的市场。基于此,周鸿祎建议,应加强智能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数据采集的监管,禁止采集用户不知情数据,禁止过度采集超出满足智能汽车功能的地理环境数据。

而车企也开始意识到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在今年“两会”上,除了方运舟外,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也在其建议中提到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陈虹表示,车企对用户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具有告知义务,且在收集、使用、转移、删除数据时应给予用户自由选择权。而在分析处理数据时,要进行数据和个人身份的分离,并将数据匿名化。

整体来看,目前还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初期,用户隐私等信息安全已经引起了业内关注,但要解决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集成汽车软件的操作平台将有很大发展空间。据悉,目前软件在大型乘用车的成本中占10%左右,预计到2030年占比将达30%,这意味着将有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2020年10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新能源汽车2021年—2023年发展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与应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