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人眼里的“韦德之道”

谢楚楚2021-04-09 10:1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楚楚 4月8日,打开得物,搜索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显示结果为:“商品已下架”。页面还给出了:“倡导理想消费——商品价格受供需双方影响 波动过大平台已下架”的字样。目前,nice、闲鱼等交易平台也搜索不到该款球鞋的关键词。

韦德之道4,一款来自李宁的篮球鞋,全身科技感强烈的银白亮色。有媒体报道称,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参考发售价仅为1499元,近期在得物平台上被“炒”至五万元,价格翻涨了约32倍。

但这些被直接拿出来对比的数字在张桐眼里显得有点夸张。

张桐炒鞋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也非常熟悉争议中的这款球鞋。4月4日,她看到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的价格突然曝涨至5万元的新闻,心中不免有些惊讶,毕竟是一款多年前发售的球鞋。但在与朋友讨论起来时,她回忆起当时该款球鞋发售的情景,内心又回归了平静,“其实它当年就很值钱了。”

根据公开资料,“韦德之道”是李宁公司为韦德定制的球鞋品牌。2012年,李宁公司与NBA全明星超级球星德维恩-韦德(Dwyane Wade)共同宣布创立全新运动服鞋品牌,德维恩-韦德的比赛鞋产品系列被命名为“韦德之道”。

据她回忆,2016年发售的这款球鞋在一开始发售时就被认定为有很高的价值,当年就已经被炒到了一万元,之后陆陆续续有人在炒作该款球鞋的价格,在高峰时期也曾达到两万元一双。

张桐也曾在发售时试图购入该款球鞋,但由于仅限量发售100双,如果真心想要购入,只能在二级市场以高价入手,“其实大家都想买,但并非人人都有资格以一千多的原价能购买到的。”她还表示,自己手上也有很多原价一千多抽中签购入的鞋,现价也是在一万多左右。

高峰时期的两万和如今再次刷新记录的五万,张桐虽是炒鞋圈内人,但是却没有跟风参与。她的判断是,这款鞋还没有到被炒到如此高价的程度,根据她的炒鞋经验,这次事件背后或许有炒作推手,一是企业的饥饿营销,二是一些人的恶意炒作。

首先,从企业的“饥饿营销”来讲,3月27日,李宁韦德之道9 INFINITY x DFT艺术联名(参考发售价1599发布)。尽管比起李宁普通的球鞋,这一定价高出了一倍左右,但有不少人前来向张桐咨询手上是否有该款鞋。而由于鞋子不在国内发售,且国内门店也不售卖,因此基本上没人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购入。

张桐注意到,自从李宁韦德之道系列篮球鞋推出之后,李宁其他篮球鞋的定价也开始变高。她曾和几个鞋圈朋友一同走访李宁实体门店,但发现基本没有篮球鞋在售卖,只有跑步鞋,“毕竟是实战鞋,肯定热爱打篮球的人,是更需要去试一试脚感的。很多人想试一下国产篮球鞋的科技,但却没有机会。”

事实上,“饥饿营销”是球鞋品牌常用的伎俩,也是炒鞋这门生意得以生存的条件。价格翻倍涨或者涨价迅速的情况并非只发生在“韦德之道”身上,“

2019年被誉为鞋王的“倒钩”,出身在炒鞋最火爆的时期。从发售价1299元,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涨到了一万元(个别码数)。张桐从朋友手中4000元购入,一周时间就涨价到8000元。由此她发现球鞋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很大利润,于是立马用8000的价格,又购入两双。在接下来一周该款球鞋被炒作到了一万二,张桐立马卖出了三双,“在同时期发售的限量联名款中,几乎每一双鞋都能有翻倍的利润。”

但是每次利润翻倍背后都有支撑点。另一位球鞋收藏爱好者向记者介绍,一款鞋子是否值得被“炒”,需具备一定条件:第一,设计经典、材质用料诚意,没有硬伤;第二,有文化、有故事、有噱头。

“饥饿营销”打的是“稀缺牌”,而另一种可能就是“恶意炒作”,这也正是炒鞋的风险所在。

张桐介绍道,“可能我是个鞋贩,你也是个鞋贩,我卖了你又收进去了,然后你又卖出去,结果第三个人买的,他还是一个鞋贩子。这个鞋转来转去,最后没有人穿的,其实它就是在操控这个价格而已。”这些操控价格的鞋贩能够获取“独家”消息,并由此大量购入该款鞋,再进而操控价格,“比如他们能知道这双鞋吴亦凡马上就会穿上了。”

上述球鞋收藏爱好者认为,“畸形”的球鞋文化正在被当下正火的饭圈文化所影响。他发现,只要王一博穿过的球鞋,80%价格都会飙升得很快。如原价800元左右的鞋,只要王一博上脚,随即价格就能飙升到最低2000多,且都会有人购买。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得物上不少篮球鞋都会标注上某某明星同款。

这次李宁“韦德之道”二级市场的炒热,还被贴上了“国潮崛起”的标签。事实上,张桐也发现了国产球鞋越来越注重设计、创新,不少国产球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匹克态极闪现这个篮球鞋发售价为599元、699元、799元不等,颜值和科技都非常给力,配色很多,性价比感人。在实测中虽然不如高级别篮球鞋那么全面,但这个价格性价比已经没得挑了。”

“其实身边的人对国潮都抱有很大期待。希望他们能在好的时机中,继续提高产品,避免被恶意炒作和恶意抄袭。”她最后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桐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文娱行业、文娱消费,聚焦市场动态和事件背后的人和故事。新闻线索可联系xiechuchu@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