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英国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近八成英国海归在3个月内找到第一份工作

李静2021-04-10 22:2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今年一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英中国留学生已超14万,五年间增长了56%。英国留学热度不减,但在就业方面,这些英国海龟是否独具优势?

4月10日,一份启德教育、前程无忧 (51Job)与英国国际学生就业力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英国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八成英国海归在3个月内找到第一份工作,但在认为求职过程有困难的人中,51.47%的人表示最困难的事情是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50%的人认为个人缺乏竞争力,另外,就业环境“内卷”严重,也让很多求职者压力很大,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在求职过程中,英国海归最关注的三件事是薪资待遇(63.77%)、发展空间(59.58%)、专业对口(43.41%)。而工作时长是考虑因素最低的选项。年轻求职者愿意为了更高的薪资和发展空间花费更多时间。这也展现出当下年轻求职者敢于在职场中拼搏的精神。

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也影响了求职选择,根据启德留学客户服务数据显示,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硕士阶段的热门专业有会计与金融、教育、社会学、工程技术、生物科学等。因此,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最热门的求职行业为电子商务/互联网(30.54%)、金融/证券/投资行业(27.84%)、教育/培训/院校行业(21.86%)。此外也有不少人选择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行业以及咨询/人事/财会行业。

此外,根据启德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英国海归有创业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有近一半的人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收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最受英国海归关注的三大创业领域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35.42%),教育(32.29%)和自媒体,如直播、软文撰写等(26.04%)。另外还有一些选择餐饮行业、咨询、艺术创意、高科技等领域。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出台了若干有利于海归创业的政策,以北京为例,海归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并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可按北京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北京政府还设立了“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归人员。这些政策也很好的激发了海归的创业热情。

长期以来,英国留学因其学制短,含金量高受到中国学生和家长普遍青睐。根据2020启德教育《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数据显示,英国已经连续三年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留学意向首选国家。

另一方面,英国工作签证的放松,也为留英学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2021年英国重新推行PSW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英国毕业生工作签证)),留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英国2-3年,实习、工作或学习。这也是自2012年取消PSW签证后,首次重启。

启德教育方面表示,这项毕业生签证的重启,对留英中国学生的职业选择、海外工作经验积累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但从目前英国就业市场现状看,想在英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想留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从确定英国为留学目的国家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整个申请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的结合专业、未来就业市场情况,科学的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根据前程无忧 51 Job的调查数据显示,从国内雇主角度来看,在所有有意向进行海外招聘的雇主中,愿意招聘英国留学生的雇主占比75.28%,并有近80%的雇主认为海归可以胜任工作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受欢迎,超八成雇主关注院校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相比专业知识、外语能力等硬技能,雇主更关注海归软技能。

国内雇主认为留学生长时间都处于非中文环境下学习生活,语言能力(62.53%)成为了他们最为自信的优势;多年在异国独立生活也促使留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59.49%)与沟通能力(57.95%)。但同时,国内雇主们也认为,在海外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的了解国内大学生的水准导致在回国校招时缺乏一定的竞争力(77.42%)是留学生自认为的最大劣势;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毕业时间安排不同,致使留学生容易错过国内校招季(59.68%)。

前程无忧海外招聘总监冯磊建议,海龟求职时应多试错。“今年春季海归求职中,我们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归愿意试错的意愿变得越来越低,表现为平均投递简历的频次相对前两年正在下降。这一方面源于大家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更加有的放矢,不再盲投递简历,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归,其实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情变得没有那么迫切,但我还是建议海归一定要抓住毕业前的机会,更多地试错,才有机会得到一个自己更好的定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