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的功用

苏琦2021-04-12 17:16

(图片来源:IC Photo)

苏琦/文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大历史不会萎缩。的确,与微观史、专题史和地区史等相比,从宏观视野出发和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的大历史,更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走向。通过对宏大的地标式历史事件的梳理,人们也更容易建立一种历史框架感,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到底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也能有更为明晰的认知。《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的编者显然有着这样的学术雄心,旨在通过他们眼中62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阐释他们所理解的700年来世界文明史演进的脉络和动力机制。

如果有人认为编者对历史题材的拣选难免“武断”,那么作者队伍的力求多样化可望对此形成有效的对冲。本书各个专章的作者都是长期浸淫于该领域的专家,令读者颇有牛刀杀鸡之感,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举重若轻的功力,让人觉得编者隐隐然有比肩剑桥史的野心与雅量。在每个章节的背后,不仅附上该章作者的学术生涯简介,更列上了其在这一领域的专著,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阅读,相当于一份很不错的按图索骥的书单。

对于历史写作者而言,如何寻找新材料,呈现新观点,是第一重要之事,否则不过是拾前人牙慧重复没有太大价值的劳动。而对于编者而言,最能体现其用心和功力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取舍。那么多历史事件,哪些在编者眼中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取决于编者如何定义历史的“意义”。这本《世界大历史》的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型塑现代世界的事件”,因此取舍的关键就是“型塑”和“现代”。一方面,编者撷取了以前不太为人所关注但在编者看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有着重要推手作用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那些久为人们所熟知的大事件,又从现代推手的角度被赋予了新的认知和解读的维度。

比如再征服运动或收复失地运动,此前人们更多是从圣战和西班牙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本书视其为发现新大陆的推手:西班牙人意识到创建海外西班牙帝国应成为再征服运动的延续,因为格拉纳达征服之后,西班牙统治者发现许多无仗可打的士兵已经变得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回到平民生活了。如此一来,戏班的海外扩张就变得顺理成章,既可以为王室带来海外利益,又可以稳定国内生活。而西班牙在再征服运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有能力征服和管理新大陆,将其基督教化和欧洲化,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除西班牙外没有其他欧洲国家“发现”新大陆。考虑到发现新大陆对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作用,如此一来,再征服运动便当之无愧地成为型塑现代世界的关键推手,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界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转向已经践行多年,此一转向在这本书里自然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分布更均衡,观察的视角更为平衡,更强调共时性,比如在描述英国进入亚洲的时候,同时展现俄国的动荡时期、德川幕府的建立和北美殖民地的发端,同样的意图也体现在将俄国农奴解放、明治维新和德意志统一并置的安排中,从而令此前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成为历史潮流中彼此关联的浪花。

此外,有别于此前习见的西方冲击—非西方回应模式,在当地发现历史观念的驱动下,本书也试图更强调地方历史的自身演进规律,而即使在讲述对冲击的回应的时候,也尽量展现相关方面在应对挑战时富有活力及创新的一面,而非一味苛责其因循守旧被动无能的一面。

当然,“大事件”并不仅仅意味着全是一次性事件,有些选题并不是明显的事件,而是一种历史潮流,比如地中海时代的终结,殖民主义的终结等等,或是一个历史时期,比如冷战时期,以及延续至今的欧洲统一进程和阿以冲突等等,如此安排可以使历史叙事点面长短结合,让历史的层次和面向更为丰富,也更有纵深感。

比如之前人们想到地中海的历史,更容易联想到的是炫目的事件,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勒班陀大海战等等,这些事件足够爆炸,对历史也有深远的影响。不过和这些单一事件相比,“地中海时代的终结”就更能展现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心,以及欧洲内部和全球贸易的潮流,如何在百年间的长时段不可逆地转向西北的历程,也更富有一种沉郁顿挫的历史沧桑感。

有时大历史的节点也未必全是巨大而醒目的历史事件,从小事件切入更有别开生面之感,比如将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拓展具象到詹姆斯敦的建立上。发生在詹姆斯敦的充满挫败并险些全盘皆空的殖民实验,充分表明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的历史,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的,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很多都是以后见之明重新确立的,其中不乏对历史另一种可能性的屏蔽。

从体例上来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其每个章节后面的“历史评论”,这些跟在历史事实后面的精彩点评,篇幅上要比它们前面的略显干巴的历史白描大不少,充分凸显了以史带论、以论鉴史的特色。与人们所熟知的或从其他资源能够看到的史实相比,透彻的分析更能让读者熟悉眼前的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定位。而在这些对历史的评价中,同样能够凸显近年来人们历史观念的变迁,尤其对“政治正确”的强调,这既体现在对地理大发现的“负面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德川幕府和莫卧儿帝国的正面评价上。

对于前者,本书强调了德川幕府的和平红利:在那个时代,人们很难找到很多为臣民带来两个世纪和平的其他政治体系。幕府并没有进行殖民、剥削、禁锢、掠夺或屠杀邻国的数百万国民。通过闭关锁国,它还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印度人、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种族灭绝。而对于后者,本书则强调莫卧儿人统一印度为印度人带来了一个超越地方分歧的现代次大陆行政体系,从而使尼赫鲁们可以在英国人的遗产之外,通过复兴那种曾经造就莫卧儿帝国黄金时代的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来寻求国家力量。

不管上述解读是否过于正面甚至有翻案文章坐过头的嫌疑,这种相对于过去对亚洲老大帝国一味的贬斥进行的“矫枉过正”式纠偏,毕竟能让人们更深刻地体认到历史的复杂多面,也更能认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义:正是日本的现代崛起和印度的当代复兴,让人们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和评价遭遇西方之初的种种往事。

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不难发现编者心目中现代历史的高频推手:战争、革命和意识形态即各种主义。本书直接以战争作为章节名目呈现的就有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革命更是琳琅满目,从科学革命到光荣革命、农业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再到欧洲革命、达尔文革命、中国革命、俄国革命等等。

战争和革命既反映既有秩序的坍塌,也使新秩序得以建立进而使社会变革成为可能,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每次战争和革命是如何与“现代”相勾连的,彼此间又是如何传承甚至互动的,则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了。而这里的革命更有着霍布斯鲍姆的“双元革命”的意味,看似主要靠意识形态推动的政治革命与主要靠科学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相互加持,令现代化大潮一发而不可收,甚至于在一些历史阶段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本书跟中国有关的有明朝崛起,满族人的征服,中国的革命和中国崛起对全球的重要性等若干章节,颇符合中国读者对长时段“复兴叙事”的阅读预期。而且相关章节基本选用了华裔学者,比如明朝崛起章节的孙隆基教授、满族人的征服的沈于教授以及中国崛起章节的马雨欣副教授等等,可谓集中展示了“中国势力”在西方主流史学界的崛起。

总之,随着“全球”作为一个历史展现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历史的功用也将越来越凸显。在一个信息和认知碎片化的时代,大历史不仅赋予人们以宝贵的全局观和框架感,还可以激发读者编纂自己眼中的大历史,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训练并呈现自己的历史观,如此我们对历史、历史认知和呈现的理解都会得到丰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