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农民进城落户 要让他们看到实惠

宋馥李2021-04-14 19:36

宋馥李/文 农民要落户了。

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最打眼的是,城区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实行积分落户的城市,须以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为主要比例。

细读这份文件会发现,其首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换句话说,让漂在的城里的农民尽快落户,文件特别划出了几类重点人群:进城工作生活5年以上的、通过升学和参军进城的、有稳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

近几年,户籍拆墙的改革路线日渐明朗,这份文件可视作对既往政策的进一步细化,细化到划出重点人群,给出操作路径。其中还特别强调,对租购房者同等对待,允许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

创造条件让农民落户的政策导向,似乎已经小步快跑急急如律令,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暌违几十年的城市梦,好像——触手可及了。

上述几类漂在城里的农民,会踊跃地在城里落户吗?不尽然!

户籍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后,对这一新政的落实道阻且长,不同城市的财力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落实情况可能千差万别。对单一城市来说,是否能真正吸引农民踊跃落户,要看户口新政能带给他们多少实惠。

上世纪80年代,根据作家路遥小说拍摄的电影《人生》,曾风靡中国社会。那个渴望进城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让一代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他是那么渴望着城里的体面生活,为此不惜抛弃情深意笃的未婚妻……城里人的身份、城里的工作,怎么就那么诱人。

“农转非”:农民变市民,这曾经是更为通行的说法,从行政意义上转换身份、变为市民。上世纪80年代,农村青年通过考学和参军跳出农门,好比鲤鱼跳龙门,是十里八村的大新闻。

一本薄薄的户口本,怎会有这样的神力?那是因为附着在户口上的福利待遇,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食品、医疗、教育……统统与户口挂钩,形成了事实上的城乡歧视和身份歧视。

星移斗转40年,中国的人口与城乡面貌沧海桑田。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下,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焦虑,已经被后继乏人的前景焦虑所替代。农民作为体量巨大的消费人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际上,我们刚刚经历了一轮迅疾猛烈的城市扩张运动,很多城市郊区的农民,已经对此做出过明确选择。他们早已没有了身份焦虑,落不落城市户口,要看有没有实惠。

有这个担忧,也是因为有充分现实背景。从近几年中国几个城市的“抢人大战”来看,口惠而实不至的抢人落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噬。很多抢了人的城市,在后续的教育同权上,不同程度打了折扣。

可见,当我们全力推进农民落户,重点不在于操作路径,而在于诸多城市能否真正落实公平的公共服务原则——重中之重是子女的受教育权。对很多农民来说,选择落一个并没有实惠的城市户口,倒不如拿着农村户口更为踏实。

户籍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歧视,恢复户口登记的本来功能。遗憾的是,在一些城市,这种附着在户口上的福利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日益强化。

近些年,一些城市在购房、购车以及教育上,以户籍门槛来绑定公共服务。这种导向,其实是对这一改革目标的背离,为后续的户籍改革设置了障碍。如果户口不能摆脱这些隐形福利的羁绊,那所谓的“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便会沦为新的口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