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打好疫后重启下半场的关键

言咏2021-04-15 15:07

言咏/文 科兴新冠疫苗巴西临床三期试验详细数据,近日在论文预印平台SSRN发布。这是第一款三期临床数据以论文形式公布的国产新冠疫苗。几乎同期,科兴新冠疫苗在P.1突变病毒株流行的巴西马瑙斯市做的真实世界保护效率研究,也以论文形式公布。这两项数据的出炉,让外界对科兴疫苗有了更多了解。无论业界还是公众,都欢迎更多这样的数据。

4月8日是武汉重启一周年,这座已焕发新生的城市,不会忘记曾经的至暗时刻。如果说,中国以最传统的应对传染病流行的方式成功控制了本土疫情,那么现在,提高国内疫苗接种率是当务之急。全球各国都在大步迈进地推进疫苗接种,中国在这个阶段如果落后了,当世界重新打开时,将因“免疫缺口”而身处被动地位。

截至4月13日,全国各地接种新冠疫苗1.75622亿剂次,从绝对数量看不少,但相比于14亿人口来说,接种率还远远不够。如何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接种是未来的关键着力点。

首先是要让公众意识到,提高疫苗接种率、形成群体免疫才是最终解决新冠病毒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可能一直不开放国门,也不可能一直靠“闷死病毒”、靠“围追堵截”的方式对付疫情——即便是精准防疫,也要付出社会代价。中国很多城市,已经长达一年多没有本地病例了,人们心理上觉得疫情已经过去,国际上每天增加的病例数据与自己无关。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新冠大流行的时代并未结束,我们只不过是在一个阶段处于一方净土而已,仍然很脆弱。深圳前一段一条宣传疫苗的标语突然走红——“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用更能与年轻人沟通的语言向社会浸润疫苗意识,值得称赞。

但仅靠宣传还不够,还需要多的关于疫苗本身的研究数据的公开,在数据公开的基础上,专业人士才能向公众解惑:疫苗的安全性怎么样?保护率如何?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选择?——只基于科研数据的解读才具有说服力。现在民众对疫苗仍抱有观望心态,一方面由于国内环境相对安全,没有接种疫苗的急迫感;另一方面,是没有打消对疫苗的疑虑。这是可以理解的,新冠疫苗从研发到有条件应急批准上市,才不过一年多时间。再加上中国的疫情控制得比较好,缺乏临床试验的条件,数据相对不足,在没有急迫感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选择观望。这需要我们严格做好上市审批,对疫苗全流程进行有效监管,及时透明地公布相关研究数据,对与疫苗相关争议基于事实和科学来进行解读,以回应公众关切。这样才能打消公众顾虑,提高接种意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4月10日在2021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呼吁业界多关注mRNA疫苗的研究,不要因为已经有了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而忽视这种技术。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剂次、改变剂量、改变间隔或者不同技术路线疫苗混合接种取长补短的方式,提高疫苗保护效率。高福的呼吁客观理性,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原理不同,各有优势,研发上不能停废。在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正常审批程序批准进口疫苗在国内上市,为民众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推进疫苗接种是打好疫后重启下半场的关键,这考验我们的研发能力,也考验我们的治理能力。无论从民众健康的角度,还是经济复苏的角度,抑或是为结束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做贡献的角度,中国在这一阶段都不能落后。

为民众提供更方便的接种渠道;为民众提供多技术路线的疫苗供选择;积极、透明地披露研究数据,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应对争议与谣言——这些将有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但是,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提高接种率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甚至或明或暗的强制接种。比如,有的单位要求全员接种,不接种者开除;有的学校把疫苗接种与升学毕业挂钩。国家卫健委4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部分地区的类似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我们要积极地推进疫苗接种,但要在尊重民众意愿的前提下科学推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