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的明斯基时刻

陈白2021-07-16 09:13

陈白/文 腾讯和阿里用资本市场股价的微弱上扬回应了这样一则传言:作为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的两大巨头,二者将“握手言和”;阿里将会在淘宝和天猫平台引入微信支付,而腾讯则会在微信平台开放阿里和天猫的商品分析,并允许阿里在微信小程序中进行导流。

不久之前,一起此前本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并购案被叫停:经过半年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调查,虎牙斗鱼并购案审查结果出炉:二者被禁止合并。这是去年出台的《反垄断指南》的第一次真正落地,而与此同时,腾讯对搜狗的收购顺利获批。许多人对这一收一放存有疑惑,但这样的结果,恰恰是在树立反垄断的规则。

这些消息的不断出现所释放的信号,对于越来越走向封闭的中国互联网生态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这些年来,和互联网生态论共生的是巨头割据、自成生态,且互不兼容;对于用户来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互联网,早已经不是一马平川,而是看似相邻却可望不可及的鸿沟交错。深陷于其中的不止用户,对于那些有志于创新的创业者们来说,曾经的创业空间在市场竞争的层面事实上已经基本封闭,在任何一个细分赛道,都有巨头或者是巨头资本的身影。选边站队、成为巨头的打工人,可以说已经成为所有本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创业者们唯一的未来。

但对于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巨头们来说,股价上扬更多是对靴子落地的反应,从更长的时间点来看,接下来这应是一个泡沫被刺穿的明斯基时刻:此前因其无远弗届的垄断所获得的收益有多丰厚,在一段时间内因开放而失去的垄断利润就有多巨大。明斯基时刻一直被用于形容资本市场,指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而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显然已经到了去杠杆的时刻,那些通过资本和规模的力量试图让竞争者屈服的打法,不再有效。

当监管的注意力开始落到巨头与其所构建的商业帝国,不管他们口头的愿景是否向善,监管需要穿透的是,他们的存在究竟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与电,还是更进一步因其不可或缺而成为阻碍要素流动和创新的庞然大物。

从第一部《托拉斯法》在美国匆匆出台至今,与巨头的反垄断斗争,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展百年。而对于科技巨头的垄断,从AT&T被拆分和贝尔体系的解体,到后来的对IBM、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再到如今反垄断铡刀对准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这样的第三代互联网巨头,市场与监管的博弈从未停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从贝尔体系的解体开始,就已经向人们清楚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迅猛发展的技术革新,并不需要依赖于垄断的力量。

是的,我们依然应当相信市场的力量,即使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也不会存在真正永恒的垄断,只要技术浪潮未被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的质子“锁死”,那么创新总会向前,推升着新的企业出现;而产业政策和监管的介入,只不过是帮助降低这一过程的负面外部性,并提升这一过程的效率。

当然,如今即使是相信弗里德曼的人们,也转而开始追问股东利益至上是否是不变的真理。回顾全球商业史,曾经众多一时纵横商业世界的巨头们最终需要为社会所审视,从中短期看,这种泡沫的刺破、杠杆的去化无可避免;但从长期看,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自身还是外界,我们都必须重塑这样的认知: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BAT的时代,只有时代中顺流逆流的BAT。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