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文档”是互联网与民间救援的新结合

刘远举2021-07-23 11:56

刘远举/文 郑州暴雨令国人揪心。刷屏的内容中,有一个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档很特别。这是公众在腾讯文档上自发创作的收集救援信息的在线表格。

7月20日20点57分,该文档创建者昵称manto,是一名从河南走出去的女大学生,她和30多名同学一起创建了文档。

一开始,文档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一行字:求救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信息。7分钟后,有了第二名作者。接下来,表格内容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域、待救助者的信息,用不同颜色进行了区分。一个小时后,表格已经更新了12版,出现了核实信息的人及被救援情况的回馈。3小时后,出现了可提供支援的地点、物资。到凌晨5点钟时,各种振奋人心的成功救援的信息已经非常多了。截至7月22日19点,“救命文档”的浏览量已接近650万,创下了产品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

所谓在线协作文档,是指无数人可以同时在线创作、编辑同一个文档,从而汇集、同步多方信息、想法、观念。它让有用的信息实时汇集、流转、共享、对接,对救灾非常有用。

和地震这类灾害不一样,疫情、大暴雨在城市中造成的损害,是非完全性的,局部性的,低烈度的,周边的人就可以伸出援手。送一些干粮饮用水、送一个充电宝、背老人下楼、送孕妇去医院,这些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就能完成,不必动用专业救援力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种同城化甚至邻里化的救援,可以最快到场,照顾到最细枝末节的需求,有效弥补政府救援力量无法覆盖的细微之处。

但这一类援助需求多元、地域分散,信息复杂,因此汇集信息、去伪存真、分类梳理就非常重要性。网络协作文档以它的互动性、及时性、多人参与性为特征,正好可以发挥协调的作用。

在线协作文档是市场中的产品,源于中国互联网激烈的竞争及竞争倒逼的创新。这种蕴藏在市场中的技术,在关键时刻就变为一种社会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技术是基础,但却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个事件本质上是一次公众大规模协作。它是善良的公众协作助人行动的结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更加富裕,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从价值观层面,更加富有热心、爱心、公益心,从现实层面上,也有能力为公共事务付出。

志愿者已经成为中国救灾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区及基层人员不可能按灾害标准配备,这就意味着在受灾时,必然出现人力缺口。志愿者的参与可有效填补这一缺口。在此次的救灾文档中,除了求助信息、避险地点,还有医生提供医疗救援,有心理专家提供心理疏导。

去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就涌现出很多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深入社区,成为防疫工作的最后100米,对于防疫抗疫网的完整性、有效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今,社会对这种志愿形式已经非常熟悉。郑州发生暴雨后,人们就迅速行动起来,网络协作文档提供了一种实现方式。24小内,一个简单的需求表格演化为“多用途”的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这可以看作中国民间志愿救援的最新进化形式,这一形式,也会在今后的救援中被多次使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的民间救援志愿就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在灾难救援过程中,民间救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协调渠道等问题。民间公益性救援还需要主动地与官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同时,民政等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与民间救援力量建立联系、把民间力量也纳入到整体的救援力量之中。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分配给民间自发集结的志愿者一些任务,同时给他们提供便利——单双号车牌限行免罚、更顺畅的与专业机构联系的渠道等。

在技术的帮助下,人们自觉自愿地汇集在一起,互助互惠地解决问题,为他人提供帮助。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再到郑州暴雨,中国人的社会公益协作行动也表现得越来越成熟。这是国家、社会、国民的多赢局面。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