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中国行政总裁黄少媚:打造年轻一代的文化新地标

饶贤君2021-08-05 20:0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饶贤君  时隔不到一年,新世界发展(00017.HK)在上海淮海中路拿下的地块于7月30日正式奠基。2013年新世界发展的首个K11购物艺术中心入驻上海至今已近10年,开业之后即引领了内地购物中心的艺术化风潮,而本次奠基的项目将是新世界在上海的第二座K11,在长三角地区的第四座。

内地市场已经成为香港地产开发商的重要业绩支柱和最大潜力市场,新世界发展的2021财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内地实现的整体物业销售金额已经达到112亿元人民币,同时预计将有50万平方米物业于2021财年下半年落成。

出于对内地市场的高度看好,今年1月,新世界集团旗下的内地物业旗舰新世界中国宣布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将总部落地广州。在半年报中,新世界也提出,随着内地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落地,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释放,将继续重点挖掘、投资、布局内地市场。

对年轻消费力崛起的内地市场,定位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融合空间的K11是新世界挖掘市场潜能的最重要武器。而对上海的两座K11,新世界有哪些发展规划?未来又将如何设计、运营?针对一系列问题,经济观察报与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新世界中国董事兼行政总裁黄少媚进行了对话。

经济观察报:新世界上海淮海中路地块项目,与第一座K11互为邻里,为什么选择这块地?两个项目会有分流么?

黄少媚:上海的第一座K11是一个改造项目,建筑本身是90年代初建立的,所以无论是停车场、还是建筑都有较多限制。

新世界·K11上海淮海中路地块位于上海核心位置,有“东方香榭丽舍大街”的美誉,周边遍布众多“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原南京大戏院、原中法学堂以及霞飞路消防站等历史建筑皆坐落其中。

上海这一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现在已经是中国站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的代表。我们做这个项目有很多愿景,希望能够让上海在文化软实力上面,跟世界同类的城市有得一拼,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相较于2013年开幕的上海第一座K11,新项目在空间设计、艺术积淀、科技元素、环保等维度都会实现迭代与升级,与原来的K11能有更好的商圈联动,塑造全新文化商业体验。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经济观察报:新世界将“文化”作为项目的主要融汇要素,并带来了“文化零售”的概念。新世界对文化地标打造的整体理念以及主要方式是什么?

黄少媚:新世界打造的文化地标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K11与其他项目不一样的就是,它不存在同质化竞争,因为它不是普通的购物商场,它赋予人文、艺术、文化等方面内涵。在过去,中西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对双方的文化理解不够透彻、不熟悉,也就难以达成相互欣赏的沟通。如何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需要寄希望于未来年轻人。

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在世界留学,见识很广的新一代年轻人对西方的教育、文化很了解。他们懂现代艺术、文艺复兴,自小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熟悉传统文化的典故由来,有自豪感,所以这些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能够推广我们的文化的特质。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中能够找到共鸣的地方,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跟世界说我们的故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与世界接轨、共融的点。

新世界·K11上海淮海中路地块这个项目,我们既保留上海的历史和风情,又有新的现代的活力,体现中国文化自信,希望真正能够把自然、环境、艺术、人文、购物融合在一块,成为上海的新打卡点。

经济观察报:现在通常把年轻一代称作Z世代,他们的消费潜力有目共睹,新世界要如何吸引他们,理解这些文化理念,成为我们的客群?

黄少媚:新世界招纳了很多95后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他们能把这个理念传递出去。

我们这一辈将子女送出国读书,年轻人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我们中国文化多么博大精深。现在国内在物质文明上已经向西方中产阶级看齐,甚至比他们还优越。在精神文明的追求上,我们的文化也在崛起。

现在有一个国潮回归趋势,例如过去我们戴个玉,人家觉得你很“土”,不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文化是一代一代去推广的,如果我们中国实现了文化自信,那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黄浦区不缺购物的地方,它更需要的是文化共融的点,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所以我们今天有机会把新世界淮海中路地块项目量身打造成一个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地方。这种交流的地方,正是我们的上海现在最需要的。走到今天,上海已经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弘扬中国文化,年轻人自然就会成为我们的受众。

新世界正在和越来越多的新消费人群建立联结,试图通过打造新购物体验与新消费方向,突破传统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我们希望新世界·K11上海淮海中路项目,能够成为未来的城市文化地标,既是“文化零售”理念与精髓的承载物,也是新世界与Z世代之间的共鸣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记者
对一切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探寻真相与本质,关注地产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