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VD“暴发户”挥舞着钞票:国际巨头才做选择,我们全要!

张昊2021-09-08 16:47

经济观察网  张昊/文 IVD(体外诊断)行业进入密集挖人期,甚至不少资本圈从业者都被挖角,放在两年前,这事完全不可能发生。

大的背景是去年到现在的新冠疫情,让IVD行业中的不少企业有了极其夸张的增长,众多在新冠上有产品布局的公司都迈过了十亿元的营收门槛。而在疫情前,整个行业的总产值也就一年300到500亿元。

规模大的,如圣湘生物,过去一年营业利润增长了6527%。小的如热景生物更魔幻,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长了近800倍,半年的利润总额超过了过去五年的营收总和。

行业爆发到这种状态,接下来的路径规划就变得极其有趣。一个原本的小行业,一群原本的小公司,兜里有钱了,花钱是肯定的,但如何花,以及花到什么程度就成了一个行业难题。没作业抄,大家就只能互相抄。这跟之前的行业有本质区别,那时候,国产巨头“抄”外资巨头,国内小公司又“抄”国产巨头。

抄着抄着就变成了大家都长得差不多了,有企业一开始扩产品序列,有企业一开始在国外收购买市场,但很快就“殊途同归”了。不一样的只是公司体量不同,所能操控的资源禀赋也不同。

近几次的CACLP(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很明显。你会发现好多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仿佛一夜间就补齐了所有的产品,什么都能做,什么类型的设备都有的卖。大家的核心能力好像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如何快速地“复制”一个产品,不管是“抄”,还是“买”。但凡在产品差异化上下什么功夫,都会影响整个上市进程,得不偿失。所以,如标题所说,傻子才做选择题呢,我们全要,且要马上要!

这听上去当然有些夸张,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目前行业状态。所以,基于产品序列和销售区域的拓展,首先反映在了人员上。行业内部的人已经远远不够了,这才出现了医疗器械、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人才流入,直到现在更跨领域的资本圈。

有人当然会拿着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来质疑这件事了:疫情过了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必须得两面看,基本面当然是优胜劣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活下来,甚至一些有体量的公司也会死掉。不一定是它做错了什么,是基于我们静态地去理解这个市场,它的体量的确撑不了这么多市值百亿元的公司,且同质化会加速这件事。有积累,团队强,市场节奏卡得准,你的生存能力势必会强。这是一个完全竞争行业的基础逻辑,谁都绕不过。

但如果动态地去看待这件事,就要复杂太多了。IVD最本质的逻辑是对人体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构化呈现,从而辅助医生的治疗方案判断。这实际上算是“硬件+软件+服务”,目前大量的IVD公司都只能靠硬件挣钱,所以部署的核心能力是制造能力,纯粹的重资产。上边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厂子建好了,设备也买了,疫情过后,产能不饱和怎么办?

短期内拓产品和开国际市场肯定行得通,这是产能有效利用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从中长期看,产能完全过量之后,如果行业还没找到新的商业逻辑,才会出现真正的死亡。所以,对于圣湘生物这样的巨头来说,挑战并不是如何吃掉小玩家,而是如何重新去“定义”IVD。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服务和技术的实现载体来看,它还能做什么事。或者更直接的理解,除了硬件的钱之外,在软件和服务上是否能挣到更多的钱。

IVD有这样的优势,因为它离人体数据更近,这是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最“值钱”的一块,聪明人早就在琢磨了。这也并不是无路可循,一堆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是这个路径,数据和商业化产品的直接间接关联,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有点扯远了,但我们现在就把IVD行业定义成傻大黑粗的“暴发户”太早了。毕竟钱在涌入这个行业,大量的聪明人也在涌入,这就是好事。总比前几年行业“一潭死水”,属于体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要强得多吧?至于行业的下一步,人多了,竞争多了,跨界也多了,离钱更近,自然就有机会探索出了,这也是商业的基本规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