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产品全面开花 风险与激励并存

万敏2021-09-18 17:4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银行业内对绿色金融的热情正在从大行向中小银行蔓延。9月17日,海南银行宣布,海南银行2021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暨“海南自贸港建设”主题绿色金融债券已于15日发行,票面利率为3.6%,较海南银行首期绿色金融债发行利率下降了20bp。

好资产不愁卖,在债券市场,票面利率能较为直观的反应市场风向。作为一家传统意义上地处边陲的中小规模地方银行,海南银行本期发行的金融债利率受到了市场热捧,认购倍数达2.66倍,参与金融机构达21家。

除了发行绿色债券,在绿色信贷乃至零售业务的绿色产品方面,近期以来各种类型的银行也多有参与突破。但业内对绿色资产的标准完善、绿色产业的融资激励政策,仍怀有更多期待。

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扩容

9月1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在“绿色赋能·永续发展”银行业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不仅绿色信贷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推出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等专项融资,通过非信贷方式,比如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为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2021年7月1日起,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绿色金融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绿色贷款、绿色证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等。此次《方案》丰富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覆盖范围,明确当前纳入评价范围的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正式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

这一评价方案的出台,极大鼓舞了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士气。

据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2021年上半年,境内外绿色债券合计发行规模约合人民币3077.79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73万亿元。

“预计未来绿色债发行规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在定量指标的考核要求下,大型银行将持续增配绿色债从而引导绿色债与一般债券的利差走扩,凸显绿色债的发行和利率优势。”申万宏源证券在其近期的研报中指出。

目前,银行业直接发放的绿色信贷规模仍在绿色金融产品中占绝对优势,但债券融资利率低且可以匹配更长期的资金,也更符合绿色产业的融资需求特征。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在17日的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未来政策可能会激发金融机构对产业更大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不过绿色金融由于所服务的投向产业特性,特别是对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周期非常长,可能对投资成本要求比较高,所以需要配套的激励政策,现在机构关注度最高的是碳减排的政策支持工具。

“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面对个人的绿色零售产品,银行也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刘峰在上述发言中表示。

记者注意到,随着我国“3060双碳”目标战略的提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新亮点,多家银行推出了绿色低碳主题的信用卡产品。

如江苏银行近期推出的江苏银行绿色低碳信用卡携手银联构建了绿色低碳积分体系,结合持卡人在银联系统的绿色消费行为,如乘坐公交地铁、云闪付缴费、共享单车骑行、高铁出行、新能源车充电等,计算个人碳减排量,并配置相应权益,以娱乐互动和动态回馈的机制,鼓励客户绿色消费。

浦发银联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卡基采用环保材质PET,降解后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减小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

实际上,早在2010年,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就发行了具有环保、低碳主题概念的信用卡产品。随着近年来数字科技在信用卡行业的深入应用,银行得以将更多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布局到信用卡场景生态中,引领零售业务的绿色增长。

风险与激励仍有未知数

自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指导意见提出以来,国务院、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了多项绿色金融政策,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基本建成,绿色金融标准不断完善,考核评估体系逐渐确立,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推行,风险保障机制初具形态,奖励激励机制试点推出。

陈亚芹认为,银行面临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预防双碳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存量资产带来的冲击。比如煤炭等高碳行业,银行如何有序合理有甄别性的做好存量资产的风险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命题。

2021年半年报中,多家上市银行表示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把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入信贷全流程,对相关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对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而在新增的绿色信贷或绿色债券等项目中,银行尤其需要辨别底层资产是否真的“绿色”,需警惕行业中的伪绿色科技和伪绿色金融。

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认为,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出具一套操作性相对更强的监管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可能更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信息披露和监管质量的提升。

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建议,落实监管信息和数据统计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数字化水平,防范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违约爆发的风险。

在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方面,目前是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给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贴息政策。如2018 年江苏省发文,对绿色信贷、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进行贴息,其中绿色债券的贴息比例为 30%,持续时间 2 年,单只债券每年最高贴息不超过200万元。

中央财经⼤学绿⾊金融国际研究院院⻓、中国⾦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王遥认为,当前我国已推出的激励政策中,主要作用是贴息政策,还有一些政策仍在讨论中,希望后续还会有更多新的激励政策出炉。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2021年会于9月17日在线举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致辞时表示,在未来5年香港计划再发行多种币值、共计相当于1700多亿港元的绿色债券。香港早前推出了为期3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的发债支出和外部评审服务,鼓励更多机构到香港发债,更多金融及专业服务提供者以及外部评审机构在香港建立据点。

绿色金融产品在政策、市场、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持续提升,使得各地、各机构平台在产品创新、市场扩容方面的竞争意识也在增强,未来或有望看到更多“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出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