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2700万听障者都可以开口说话

任晓宁2021-09-28 16:1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晓宁 

江梦南觉得,自己其实是个话唠。

她说话语速很快,但有点不清晰,不熟悉的人会以为她是日本或韩国留学生。她特别热情,喜欢和人交流,发现经济观察网记者有点迷路时,她还想送记者到目的地。你和她迎面走过时,她就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的时尚漂亮女孩,一丁点都感觉不到她是听障患者。

江梦南半岁时,因一场急性肺炎失去听力。现在,她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还会计算机编程。有其他听障人士告诉她,她是自己的偶像,她赶紧摇头说不是。她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听障人群中的口语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句老话,“十聋九哑”,现在可能已经不再恰当。有听力障碍的人,如果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康复训练,他们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开口说话,听歌,唱K,上学,工作,演讲,和健听人群无障碍交流。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6岁前治疗的小朋友,讲话时基本没有口音,也听不出他们是听力受损的孩子。

每年9月底,会迎来国际聋人日。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国残疾性听力障碍人群2780万。中国聋协主席杨洋9月26日提到,目前国内只有近10万听障人士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觉能力。其余大部分人,仍在使用手语,在他们的小圈子里交流。江梦南感到惋惜,本来,他们都可以听见,也可以说话,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

“生活好像变容易了”

2018年,江梦南做了人工耳蜗手术。术后她做了一个月的噩梦。2021年9月,她告诉记者,她有太多害怕的地方,害怕芯片是坏的,害怕手术过程中碰到面部神经导致面瘫,害怕效果不好,害怕有后遗症。

人工耳蜗是一个小型微创手术,在耳后植入芯片,将外界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刺激神经,让听障人士听到声音,手术时长1小时左右。这项手术在国外普及率比国内高,除了听障人士,有些国家50%以上手术是年龄大了之后听力下降的老人做的。

江梦南的人工耳蜗有得到公益项目资助,并不需要她自己花钱,但她一直仍然不想做。

用她的话说,她后来是被医生“一脚踹进了手术室”。一个耳鼻喉科医生觉得她太可惜了,给她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医生觉得,她应该通过人工耳蜗变得更好,她还可以有更清晰的世界。

3年前,美笛乐的一名员工见过手术前的江梦南,今年再次见到她,这名员工特别欣慰,“她的讲话能力好了太多。”

现在,江梦南跟陌生人沟通交流,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发音会不会不标准,或让别人听不懂,这些问题不再困扰她了。

做耳蜗之前,她使用助听器,一直从普通学校学习,一路考试,进入大学,成为研究生,成为博士。她自己有时也会觉得,好像比别人困难很多。

戴上耳蜗后,她的听力变清晰了。她可以不用看口型,就能听到妈妈在说什么,不用通过口音,辨别说话的是哪个朋友,“生活好像变容易了很多,变轻松了很多。”

她会站上台演讲,还会和朋友一起K歌,身边人不把她当做听力患者,她也喜欢他们这样的态度。

耳蜗

江梦南植入的人工耳蜗技术,1995年进入中国。

“人工耳蜗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造器官,”美笛乐听力植入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玉告诉记者。美笛乐公司总部在奥地利,其创始人夫妇在1977年研发出了第一代多通道人工耳蜗。40多年来,多通道人工耳蜗在全球帮助800多万听障人士回归到有声世界和主流社会。

现在,国内有近10万人使用人工耳蜗。阳光是其中一个,他是一名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2003年13岁时植入人工耳蜗,他的宝宝今年1岁了,听力正常。他现在的职业是听觉言语康复老师,已经帮助5万多听障患者及家属做康复咨询,还曾带过有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学员。

做人工耳蜗的患者,年龄越小,效果越好。9月26日,一则视频在网上传播,一个5岁听障小男孩植入人工耳蜗几个月后,磕磕绊绊的讲“小白兔白又白”的故事,一个6岁听障小女孩唱歌的音准甚至超过很多健听人群。丁国玉告诉记者,国内最小几个月儿童就有植入,他们的生活,和健听人群基本没有差别。

但人工耳蜗也有难题。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重度耳聋患者不植入人工耳蜗”,其中一个回答说,经济问题是主要原因。

诺尔康神经刺激科学重点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黄穗告诉记者,目前人工耳蜗基础款费用在7到12万元,此外还有手术费、保养费,以及后续康复医疗,普通家庭会有压力。

并且,7万到12万元,已经是国产耳蜗进入市场竞争后,降下来的价格。黄穗记得,2011年之前,没有国产耳蜗的时候,当时耳蜗价格是20万元以上。

目前,有一部分国家财政扶助,比如残联有救助项目,财政精力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的儿童。同时也有一些社会公益项目,9月26日,中国聋协也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会议、腾讯天籁实验室、浙江“微笑明天”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共同发起“悦耳行动”公益项目,由杭州市温州商会慈善基金会向“悦耳行动”项目捐赠的500万资金,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听障人士进行耳蜗手术。

另外,一些比较富裕的省份,比如广东、浙江,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减少了患者的负担。不过黄穗提到,从国家层面,人工耳蜗并没有纳入医保,在贵州、青海等地,他走访是发现,有大量的儿童非常渴望人工耳蜗。

科技

植入人工耳蜗之前,江梦南戴着助听器,她“听”别人讲话的方式主要是读唇语。

现在,她也离不开读唇。和她并肩行走时,如果说话声音小了,她会侧过头看一下。有时,她还需要借助手机,讯飞听见实时转化语音为文字,也能帮她听清。

江梦南经常使用的还有美讯听宝APP。清华读博后,她换了新专业,压力骤增后搁浅了康复治疗,“每天花1个小时训练对我来说有点奢侈”。不过,最近她决定重新复健,这款APP可以帮助她远程和专业听力师交流。

“听力残疾非常不同。虽然有了助听辅具帮助听,帮助矫正我们的发音,听到声音并不等于听的明白,还需要听力语言康复。”中国聋协主席杨洋说。丁国玉也告诉记者,做了人工耳蜗手术以后,并不是意味着一开机就立刻听懂声音了,患者需要一个2到3年的练习过程。

美讯听宝通过软件集成天籁AI语音增强功能,解决听障人士远程康复治疗的难点。同时,通过AI辅听功能也能在噪音等环境下听得更清。

丁国玉觉得,美讯听宝能把人工耳蜗的效果往前推一大步。她参与了这项APP的研发,这款APP可以让戴耳蜗的听障人群听力复健,让听损的人听的更清楚,让外地患者得到大城市专家指导,还可以让老年人免费尝试助听器的感觉。

美讯听宝的技术来自腾讯天籁实验室,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声音的实验室。它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向听障人群的APP,但是少见的免费APP。

对于腾讯,做这个项目,是公益,也是其AI技术落地的一个实践。腾讯天籁实验室总经理商世东很感慨,一定要沉下来,才能更好地把技术更好的落地。即使腾讯有20年降噪经验,在一开始也犯了经验主义的毛病,他们按照普通人的标准把APP降噪降到很低,没想到,听障用户体验后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说,“太安静了,仿佛和这个世界隔绝了。”之后,又改成了弱降噪模式,才满足他们的要求。

新一代人工耳蜗也已经使用AI技术。诺尔康最新研发的人工耳蜗,通过腾讯的AI,集合了全新的DSP芯片,将蓝牙直接嵌入到信号处理单元中,使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可懂度提升40%。用户可以无障碍拨打电话,将人工耳蜗与手机伴侣间的通信延迟缩减至150毫秒内。也实现了自动场景识别和丢失找寻等功能。

黄穗告诉记者,和腾讯合作之后,可以减少自己的研发投入,这会体现在消费者买单价格的减少上,“腾讯的人一天两天就能把算法训练好,我们则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他们的技术比我们领先,我们用自己算法识别率为70%左右,用了腾讯AI技术,识别率到95%。”

今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同时报告中预计2050年将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对于听力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并报道TMT(科技、传媒、通信)领域重大事件,擅长行业分析、深度报道。
联系邮箱:renxiaoning@eeo.com.cn
微信号:tangtangxia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