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基因:用理工男的“轴”劲做专精业务 | “小巨人”时代

汪青2021-09-30 21:59

 
 

尽管“专精特新”的概念,早在2011年就已经提出,但我们从未如今天一样意识到他们对于经济未来发展的价值: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经济观察报探访了这样一批专精特新代表企业,尽管从规模上和行业上他们存在差异,他们有做量子通信、自动驾驶的,也有的是做农药、化工的,他们的创业史不一样,有逆有顺,他们对技术的认知也很不一样。恰恰正是这种参差多态,构成大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同侧面。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阅微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坚定认为,只有做产品才能够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把公司的业务做大做强。”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阅微基因”)董事长陈初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认定多疾病多靶点的多基因联检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就开始专注于该赛道,并坚持了十多年。

如今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的阅微基因,曾经的坚持被验证是正确的选择。作为产业经济的基本单元以及价值、财富的核心创造者,“专精特新”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径上,将扮演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持续性技术创新也是这类企业的发展底色。谈及公司未来发展愿景,陈初光表示,如何在基因检测赛道形成创新优势,将基因检测赛道不断纵向去深入研究,并在技术成熟后结合应用场景去横向拓展,最终转化成市场所需的产品,这是整体阅微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助力“国货之光”走向世界

2004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陈初光,不满足于按部就班成为一名研究者。彼时,陈初光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落地应用到生活中,做一些能够产业化和与实际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事情。

陈初光说,由于分子生物学专业出身,在创业初期时还是希望在分子领域有所作为。在迷茫与摸索期中,团队逐渐意识到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与多个靶点有关,而多基因联检大概率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所谓基因检测就是通过血液、组织或细胞分泌物,对生物染色体、DNA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基因检测可以鉴定基因突变,对那些可能致病的突变能起到提前预知和预防的作用,对已患病者则可以提供有针对性、有效的治疗。

在确定赛道后,阅微基因在过去十年间,专注于构建包括仪器、试剂盒和分析软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据介绍,通过PCR+CE(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平台技术,阅微基因实现基因检测多领域应用,推动行业多项革命性变革。“可以很骄傲地说,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涵盖基因产业全产业链,其中不仅有国内首创,也有世界首创。”陈初光举例道,比如脆性X综合征检测试剂盒、母源污染鉴定试剂盒等都是国内首创;采保试剂、基于CE平台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检测试剂盒等为世界首创。

此外,还有部分产品解决了领域内原有方法学难以实现的技术问题,比如肿瘤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检测的实现,为泛癌免疫治疗药物PD-1提供了可靠的伴随诊断标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阅微基因还与国际巨头赛默飞世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基于赛默飞世尔全球市场的需求,双方联合研发生殖遗传领域的脆性X和SMA试剂盒,并在全球销售。同时,双方在2020年进博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遗传分析仪和基于该技术的产品的普及应用。

“赛默飞进入中国市场已经30多年,以往都是将国外的产品输入到中国,而此次的合作,是赛默飞向我们买产品,实现国产化基因检测试剂销售到全球,属于行业中的首例。”陈初光认为,双方合作对行业的意义有两点。

首先,验证PCR+CE策略的正确性。作为一个小众技术路线,此前在大众理念中,只有先进技术才可能成为引领主流的技术,但阅微基因始终坚信,只有能够真正解决临床需求,解决用户需求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基于此,基因检测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定价上千甚至上万的产品,而应该是一个常规性检测的补充。

其次,中国企业只要踏实、专注,并在底层技术和产品工艺研发上不断创新和打磨,就能够做出超越国际巨头的卓越产品。

专注降价控费应对行业“内卷”

截至目前,从事多基因联检产品研发与生产的阅微基因,已经有300名员工,研发团队也达到60余人,年产量400万人份,成为CE(基因分析仪)平台产品种类最多和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专利能力和科创能力也备受市场关注。

日前,智慧芽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力报告》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专利申请总量48.18万件,平均单企业专利申请量98件,有效发明专利量6.57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约13件,软件著作权共5.56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约11件。

经过十多年发展,截至目前,阅微基因已获得近30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在阅微基因成立之初,考虑到研发和团队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公司开始着手搭建“销售+研发”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即研发和销售相辅相成,实现公司良性发展。

对于基因检测赛道未来发展,陈初光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在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IVD(体外诊断产品)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核酸检测、基因检测的逐渐下沉为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基因检测市场和基因检测消费者规模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2020年我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达158.6亿元,消费者规模达859万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达到200.6亿元,消费者规模将为2984万人。

政府对基因产业的支持,也是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的利好因素。此前,政府提出将精准医疗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作为精准医疗基础实现路径的基因检测,预计将得到至少600亿的国家资本投入。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基因检测行业融资额和行业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基因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PCR实验室由疫情前不足两千家已增加到八千多家。随着资本热钱的不断涌入,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今年研发费用相对于去年就提高了两倍,在人才成本方面,今年上浮约30%—50%。今后随着赛道涌入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创新投入的费用规模还会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陈初光类比研发创新投入就好比挖金矿,最初的时候入局者有限,资源也比较充足,掘金者随便挖一下都是金子,但是随着掘金者大量涌入,只有挖得更深才能挖到金子。

此外,随着医院公益属性越来越强,成本和价格的控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IVD领域,降价控费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成本控制能力或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东新闻中心
主要关注金融领域,重点报道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gq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