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App真的换成“适老版”了吗?

曹妍2021-10-15 18:21

曹妍/文 近几年来,“强制老人使用手机付款”“老人不会扫码被赶下公交”等新闻爆出后,让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为老年人群带来的“数字鸿沟”。

10月14日,工信部网站消息称,将大力推动“适老版”App及互联网网站的适配进程,并且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要求:完成改造后的适老版、关怀版、无障碍版本,不得再设有广告插件,付款类操作不得设任何诱导式按键。

这是工信部去年提出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要求后,再一次推进网站和App的改造。目前,包括百度、微信、京东、支付宝等一批没有弹窗广告、无诱导式按键的“适老版”App已经陆续上线。

然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现,在已推出适老版App中,只有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搜狗搜索、百度地图、新浪微博6家平台为老年人开辟了专属App ;其余33款均为“内嵌式”——在原有App中开发出“适老模式”。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内嵌式”App改造成效差异化显著,部分App主页面、横幅弹窗、搜索结果等多处仍可见广告,同时存在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

也就是说,一些改造后的App 只是打着“适老版”的旗号,距离真正服务老年人群还有很长的路程。

 “适老化改造”难不难?

实际上,在适老版App推出之前,一些与之类似的“简化版”App就已经出现在市场上。开发者通过对主流应用进行删繁留简,打造出第三方客户端,很多都颇受用户好评。然而由于侵权问题,这类App多数都因“正主”投诉而半路夭折。

即使没有侵权,缺乏盈利模式的“简化版”App依然难以存活,这是因为很多App的盈利都依赖于广告投放业务。根据Morketing统计,2021年二季度,广告营收占比最高的五家互联网平台分别是搜狗(93.03%)、微博(87.44%)、拼多多(78.45%)、百度(66.44%)和快手(52.05%)。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弹窗广告的确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比较重要的盈利支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就应该持续。同时,多数头部互联网平台都是以功能性为主,比如腾讯的游戏业务,阿里和京东的电商业务等,广告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动机来看,彻底的“适老化改造”并非不可能。

此外,随着一些互联网平台转型,它们的业务结构正在优化,广告收入占比也随之下降。例如2018年至2020年,百度在线营销服务相关收入分别为819.12亿、780.93亿、728.4亿,占总营收比例依次降至80.09%、72.7%、68.03%。

虽然动机不是绝对制约因素,但是推出一款全新App涉及到技术更迭、人员投入等诸多成本。用户需求的快速转变又让App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适老版”的更新速度能否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还是个未知数。

对此,百度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适老化”APP从启动到落地用了近4个月、内部共20多个部门参与,至今已迭代了17个版本。

“项目组经过多轮用户调研和试验,累计收到用户评价63915条、反馈建议1525条,对老年人使用手机应用的行为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觉、听觉、肢体、认知障碍等有了更多的理解。”上述负责人表示。

 “适老版”走向何方?

随着“适老化改造”的推进,很多90/00后年轻人对简洁版的热情更为高涨,纷纷将App切换成“适老版”或“适老模式”。 “我一般只用到百度App的搜索功能和新闻功能,‘大字版’删去了一些应用,看上去舒服很多。”一名90后用户表示。

张毅认为,部分年轻人喜欢“适老版”,主要是他们厌烦了过多的开屏广告、广告弹窗以及隐私信息索取等干扰使用体验的陋习。与年轻人形成共振的不是“适老版”的名字,而是简洁干净又能够满足需求的应用。

例如,“百度大字版”App减少了栏目设置,并且有针对性的将普通版“好看视频”换成了“听电台”音频;即使微信这样的“内嵌式”“关怀模式”下,更清晰的文字和更易用的按键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和视障群体的使用感。

但在张毅看来,App在产品体验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适老化改造’不能流于表面。”张毅指出,过去,App开发者的关注重心都放在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红利;而现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退、中老年人群体比例、生活水平的提高,单单聚焦年轻人的App反而丢失了大量潜在用户。

根据艾媒咨询调查,中老年网民的网络平均使用时长已经超过全国网民的平均使用时长,使用场景覆盖社交通讯、生活服务、健康医疗、娱乐资讯以及电商购物等方面。其中,社交通讯类App/小程序使用频次最多,生活服务类App/小程序则因涵盖较多刚性需求,也是使用较多的一类场景。

“无论开发独立的App,还是在原有模式下改造,都不应停留在放大字体、简化模式等初级层面,更要拓展至模块优化、使用指导、安装升级等更多方面。”张毅表示,实实在在服务老年人群体,对用户和App运营商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上市公司、互联网企业,擅长产业分析、商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