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美图滤镜

刘远举2021-10-22 18:37

文\刘远举  近日,小红书中“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被集体吐槽。这次舆论风波,起源于一个对比帖子。帖子把精心构图、再加后期美化的风景图,与未经处理,甚至是最难看的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放在一起比较。这种比较之下,同一个风景,当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某种程度上,这个帖子本意在于调侃,未必是多大的批评。

首先,因为这本是生活常识。

好的化妆,可以让女生变得好看;视频网站的滤镜,能让普通场景变得炫目;华为手机自动加的滤镜,也能让自拍更美,深受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去影楼拍婚纱,摄影师精心搭配的场景、调色、修图可以让人容光焕发。

再扩展开去,热传的女洛神、地方的宣传片、电影的预告片、影楼的照片、风景摄影师的作品、染黑的头发、眼影口红,哪样不是广义上的后期与滤镜呢?

所以,有人调侃,韩国的整容术、日本的化妆术、中国的PS术,是亚洲的邪术。但是,这只是调侃,并不是谴责。

其次,美化自己,美化自己拍摄的相片,并不是一种过错。小红书是一个生活分享平台,但是,正如一般人不会把家里的鸡飞狗跳发到朋友圈,而只会发岁月静好,小红书中的分享,自然也会偏向美的一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屋及乌,美化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拍,也不是一种过错。

更何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

一个摄影师,负重几十斤设备登山,风餐露宿几天,等待云开见日的丁达尔现象,捕捉光柱从天空如佛光笼罩的那一瞬,当然会比一个路人掏出手机随意一拍更美更震撼。这是对辛苦的报酬。

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围绕一个普通的楼梯转几圈,根据自己的经验构造出构图,蹲下来低机位拍摄几十张,回去后再精心挑选出一张,再后期加上天空、夕阳。也当然会比一个路人手机随意一拍更美。这是经验、创造力应得的报酬。

不能说路人掏出手机拍的才叫真实,而把发掘美,乃至创造美的专业设备、劳动投入、资金投入、专业、经验、创造性,都用滤镜一言蔽之。

星星真的像梵高的《星空》那样,那么黄、那么大、那么由螺旋的曲线构成的吗?

朝阳之下,海面的反射与颤动,真的像莫奈《日出》中那样,是由横线构成的吗?

一个正在哭泣的女人,真的会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那样,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吗?

比如此次热议中的正在装修的杭州地铁下沉式咖啡馆,以及海南蓝房子、云南粉红沙滩,前者还未装修完成,后两者是“野生景点”,并无经济利益,都是网友随手所拍。这些网友对线条、构图更专业、更敏感,能发现其中的美。不能因为有些人眼中只见工地,就去批判前者。

舆论不该如此抗拒美、抗拒艺术、抗拒创作。美也无需向粗鄙低头。

第三,美化与真实并不矛盾,而平台可以做得更好。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张图片,就买了机票,第二天就出发,结果大失所望,产生了被欺骗的感受。看起来这又是一个消费者被滤镜蒙蔽的故事,但实际上,真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没人会因为一张图片,就冲动的购票出发,说走就走。

要去一个地方,消费者肯定会花时间和精力来搜索,肯定要做各种攻略,也会看到其他的图片。有官方的网站,各种出行平台上的各种点评,其中有大量普通游客拍摄的照片。游客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

正因为如此,各地的宣传片、各个网红城市拍摄的宣传片,这些美轮美奂的片子,不会被人指控骗人。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创作。大家也有各种渠道,能看到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

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是一个消费者应该、也必然会去做的事。

像小红书这样的UGC(用户创作内容)平台,信息是丰富而碎片化的,更新迅速。消费者需要花一点时间来鉴别。如果想要更确定的信息,景点的官方网站可以提供最标准的信息。但如果要求UGC平台的创作者用一个角度拍照,不准后期,不准构图,不准创作,这是不现实的。

不同的人对于真实、对于可能性,有自己的定义,与自己的能力范围。

同是盐湖,对有些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无非一片脏兮兮的结晶滩涂。但对另一些人来说,那些更美的图片,向她们展示了“一种创造美的可能”。这对她们来说,就足够了,于是,带上设备、带上心爱的人,带上婚纱,带上摄影师,她们也能留下一副始终挂在自己房间的好照片。

当然,对于小红书而言,其定位是真实生活分享,所以,力图更接近大众所需,在内容发布侧,鼓励内容的多元性和多角度表达;并打击虚假内容。这样才能让更多用户在平台既找到真实信息,也发现生活的美好。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